吉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院后街闲适品茶时光
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吉安女子学院后街的青石板上,我推开那家名为"清荷轩"的茶室木门,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老板娘系着靛蓝围裙,正俯身擦拭着紫砂茶具,抬头时眼角漾开细密的笑纹。"新到的凤凰单丛,要试试吗?"她说话时,茶壶嘴正冒着袅袅白气,像初春清晨的薄雾。
其实最开始吸引我常来的,不是茶,倒是这条后街特有的节奏。隔壁美术班的姑娘们总带着写生本过来,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;偶尔能听见她们讨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,或是争论某幅水彩画的晕染技法。这种慢悠悠的氛围,与校门外车水马龙的主干道形成奇妙的对比,仿佛时光在这里特意放慢了脚步。
茶香里的寻常光阴
老板娘沏茶有个习惯——定要等水叁沸。她说一沸太嫩,叁沸太老,唯有二沸时水中涌起连珠般的气泡,才能唤醒茶叶最本真的滋味。今天这份凤凰单丛带着淡淡的花香,她递茶时随口提起:"去年毕业的那个中文系姑娘,总坐窗边那个位置,最近寄来明信片说在杭州当了编辑。"
玻璃杯中的茶汤澄澈透亮,能看见细小的茶毫缓缓沉降。我忽然想起头回在这儿遇见退休的声乐教授,她边品着龙井边说,教了四十年声乐,如今最爱听的是煮水声、洗杯声、还有茶叶舒展的声音。这些细碎的声音,构成了后街独有的韵律。
常客们都知道春秋两季最宜来此。春日木棉花絮飘进茶室,落在茶盘上像柔软的雪花;秋日则能尝到老板娘自制的桂花茶点,甜而不腻,配着醇厚的普洱正好。有时茶过叁巡,会有学生抱着古琴来练习,那时整个茶室都会安静下来,只剩琴音与煮水声相互应和。
记得某个雨天的傍晚,茶室里只有我和一对下象棋的老先生。红木棋盘上楚河汉界分明,他们每落一子都要沉吟许久。穿藏青中山装的老人忽然笑道:"年轻时总想着攻城略地,现在觉得,能安安稳稳喝杯茶就是福气。"这话伴着窗外渐密的雨声,莫名让人心头一暖。
这些看似寻常的片段,慢慢织就成了我对这条后街的特殊记忆。或许正是这些平凡时刻里蕴藏的温情,让吉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,变成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。当夕阳透过竹帘在桌面投下斑驳的光影,我端起渐凉的茶汤,忽然理解了什么叫"此心安处是吾乡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