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,赤壁选茶海选个人茶室
路过赤壁古战场旧址,总能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说来也怪,这片打过着名战役的土地,如今最热闹的倒是各式各样的茶室。前几天被朋友拉着参加了一场赤壁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的活动,才算真正见识到现在的茶文化有多接地气。
记得刚到场地时还挺惊讶,既没有想象中严肃的评审台,也没有标准化茶席。每个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宝贝——紫砂壶、青花盖碗、手作茶则,甚至有人抱来整套竹制茶桌。主办方小哥笑呵呵地说:“咱们这儿就讲究个自在,怎么舒服怎么来。”
茶席上的千姿百态
坐我隔壁的姑娘掏出个湘西扎染的茶席布,慢慢摆出冰裂纹瓷杯。她泡的是本地老茶农做的红茶,注水时特意把壶嘴压得很低。“这样香气不容易散”,她边说边递来一杯。茶汤在阳光下透着琥珀光,入口竟带着桂圆干的甜味。斜对面的大叔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,他的茶具装在定制木箱里,烧水都用自己带的银壶。“水沸如鱼目,这时候泡岩茶刚合适”,他专注地盯着水面气泡,像在完成什么重要仪式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个年轻小伙,他直接把改装过的登山包往地上一放,变戏法似的取出迷你炭炉和越南白茶。炭火噼啪作响时,他挠头笑道:“在野外喝茶习惯了,回到室内反而手生。”那杯茶带着淡淡的枣香,和我们平常在茶楼喝的味道确实不同。
其实赤壁选茶海选个人茶室这类活动能火起来,大概就是满足了现代人对个性化喝茶方式的追求。不再拘泥于固定流程,更看重每个人对茶的理解。有位穿汉服的姑娘说得挺在理:“茶还是那片叶子,但用自己惯用的器具,在舒服的环境里泡,味道都会变得更贴心。”
转悠到场子后边,发现还有人在交流茶叶储存心得。有个大姐带来裹着棉纸的普洱茶饼,小心地掰下一角:“存在紫砂罐里叁年了,今天开仓见客。”她泡茶时习惯先把茶叶烫醒,重复两遍才正式出汤。深红色的茶液在白瓷杯里转圈,泛起像绸缎般的光泽。
天色渐暗时,主办方开始收拾场地。但好些人还坐在原地不动,继续分享各自带的私藏茶。那个用登山包的小伙正在教别人怎么挑旅行茶具,穿汉服的姑娘在笔记本上记录今天的见闻。我捧着不知第几杯茶,突然觉得这样随性的茶会,反而更接近古人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的意趣。
晚风拂过江面,带来些许凉意。茶香混着青草气息在暮色里飘散,让人恍惚间忘了身在何处。或许下次也该带着自己那套磕碰过的茶具来试试,毕竟在赤壁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这样的地方,重要的从来不是茶具贵贱,而是那份愿意与他人分享片刻宁静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