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湖品茶加痴,平湖品茗加痴新茶推荐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发“平湖品茶加痴”,搞得我心里怪痒痒的。趁着周末得空,终于约上老茶客张叔去了趟平湖茶苑。路上我还琢磨呢,这加痴到底什么意思?张叔眯着眼笑:“待会你就知道了。”
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
茶苑藏在老街巷子里,推门就听见咕嘟咕嘟的煮水声。茶艺师小陈正在烫紫砂壶,见我们来了也不急,慢悠悠温着杯。她指着架子上贴的金色痴形标签说:“这都是老师傅们亲手焙的火青,带痴标的茶,就像有了身份证。”我凑近看那标,忽然闻到股清冽的板栗香。
“这是今春头采的龙井?”张叔鼻子真灵。小陈笑着点头,往盖碗里投茶时,茶叶碰撞出沙沙声。她冲水的手法很特别,手腕悬着画圈,水柱顺着碗壁滑下去。我学着她的样子呷了口,舌尖刚触到茶汤,整个人都愣住了——这味道像把整个春天含在嘴里,鲜活得能听见茶山上的鸟鸣。
窗外正好能望见平湖,茶烟袅袅升起来,在夕阳里融成淡金色的雾。小陈又泡了道凤凰单丛,说起她爷爷当年如何在潮汕山里找茶树。她说带痴的茶不光要产地正,还得看制茶人手上有多少年的功夫。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平湖品茗加痴新茶推荐能这么火,这哪是在喝茶,分明是在喝时光酿的故事。
隔壁桌来了对年轻情侣,男生拿着手机在扫茶罐上的二维码。“现在连茶都搞数字认证了?”我打趣道。小陈给我们续水:“其实平湖品茶加痴最早是熟客间的暗号,后来老客带新客,渐渐传开了。”她翻出手机相册,给我看茶农在晨露里采茶的视频,指甲盖大小的嫩芽带着茸毛,这样的茶青才能做出带痴标的品质。
茶过叁巡,张叔开始聊他第一次喝到带痴标茶的经历。那是十年前在武夷山,制茶师傅从锁着的陶罐里取出些许,泡出的水仙茶汤像琥珀般透亮。他说现在虽然扫码就能追溯产地,但好茶终究要回到舌尖来验证。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泡的茉莉花茶,虽然没什么认证,但那份用心是相通的。
暮色渐浓时,小陈送我们到院门口。她指着屋檐下的风铃说:“茶叶在风里晃动的节奏,会影响晾青的香气。”回程路上,我和张叔都没怎么说话,齿间的茶香却久久不散。经过便利店时看见货架上的塑料瓶茶饮,忽然觉得,能喝到带着人情味的茶,真是这个时代的幸运。
今晚的朋友圈,我也拍了那枚金色痴标。刚发出去五分钟,就收到叁条私信问地址。看来明天茶苑又要多几位新茶客了,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和我一样,从一杯茶里喝出山岚的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