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嫩茶论坛,海东新茶品鉴交流
这几天朋友老张神神秘秘地塞给我一包茶叶,打开一看,嫩绿的芽头还带着白毫。他压低声音说:“这可是海东今年的头采,你品品看。”就为这句话,我专门翻出那套尘封已久的白瓷盖碗。
热水冲下去的瞬间,那股子豆香味儿噌地就窜上来了。说来也怪,同样的海东新茶,去年在朋友店里喝总觉得差了点意思。后来才琢磨明白,泡茶这事儿啊,就像和老朋友聊天,得找准那个节奏。水温太高容易把嫩芽烫坏了,太低又激不出香气,八十五度左右正合适。注水时要轻,像春雨润物那样慢慢来。
在茶香里遇见知音
上周末带着这泡茶去参加海东嫩茶论坛的线下品鉴会,可算找着组织了。茶艺师小陈是个腼腆的姑娘,但一聊起茶叶立刻眼睛发亮。她指着杯中舒展的叶底说:“你看这片叶子,标准的‘一芽一叶’,采摘时间就在清明前那几天。”旁边退休的李老师接过话头:“我每年都盯着海东新茶上市,这味道就像把春天含在嘴里了。”
那天我们尝了叁款不同的海东新茶,每款都有自己的脾气。头采的鲜得像山泉水,二采的甜润感更明显,到了第叁泡,竟品出了淡淡的兰花香。茶桌对面的大叔一拍大腿:“没错没错!就是这个感觉!我在海东茶山住了半辈子,每年这时候满山都是这个香气。”
其实喝茶最妙的不是独享,而是能遇上懂它的人。在海东嫩茶论坛组织的这次交流中,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冲泡心得——有人说要用浅口宽杯,有人说紫砂壶才够味。争来争去也没个定论,但每个人杯里的茶汤都同样清亮。
茶汤里的时光故事
记得刚开始接触海东新茶时,我总急着想知道所谓“正确”的泡法。后来在一次次品鉴交流中慢慢明白,与其纠结手法,不如静下心来感受。就像现在手中这杯茶,初入口淡淡的,稍等片刻,舌面上竟泛起丝丝甘甜。
茶农老赵上次来论坛分享时说,他们现在还是坚持手工采摘。清晨带着露水采下的茶青,当天就要完成杀青揉捻。他说看茶叶在锅里跳舞是最享受的时刻,老师傅凭手感就知道火候到了没有。这话让我想起家里老人常说的——手艺活,靠的是岁月积累的那份手感。
现在每次打开茶叶罐,闻到那股熟悉的清香,就会想起在海东嫩茶论坛认识的这些茶友。我们因茶相聚,在一次次品鉴交流中慢慢读懂每片茶叶背后的故事。或许这就是茶最迷人的地方——它不只是一杯饮料,更是连接人与人的奇妙媒介。
窗外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,茶汤也渐渐凉了。我续上热水,看茶叶在杯中重新舒展开来。忽然觉得,能遇到懂茶的朋友是件幸运的事,而能把好茶与知音分享,更是双倍的福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