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安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北安学子随传随到服务60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挺火的帖子,标题就叫“北安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北安学子随传随到服务600元”。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这个价格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现在学生兼职都这么拼了?
巷子口王阿姨家儿子去年考上大学,前几天碰见他骑着电动车满城跑。问他忙啥呢,小伙子抹把汗说接了个代取快递的活,雇主在城东点了份城西的甜品,来回十公里就为这一口。我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“随叫随到”早已悄悄渗透进我们生活。
这价格到底怎么回事
六百块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。隔壁老张在工地干小工,一天也就这个数。但大学生和搬砖的体力劳动不一样啊,他们能帮你写PPT、陪练口语、临时顶班看店,甚至还能给独居老人读报纸。就像上周,楼下李奶奶孙子在外地,她家 wifi 坏了,就是在平台上找了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来修的。
那个戴着眼镜的男生蹲在路由器旁边捣鼓了半小时,临走还教奶奶怎么用手机视频。李奶奶塞给他两百块钱,他死活只收了一百,说超出预估时间是他自己技术不熟练。这事儿让我突然觉得,北安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背后,或许不全是生意。
年轻人图什么
我特意找几个做过这行的学生聊过。大二的小刘说得实在:“要是纯为赚钱,去奶茶店时薪还更高些。但帮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,是摇奶茶摇不出来的。”他上学期给个初叁孩子补课,那孩子期末物理及格那天,家长激动地给他发红包,他没收,却比收到红包还开心。
当然也有现实考量。艺术系的小林接过帮人画头像的活儿,她说这比在餐厅端盘子更能积累专业经验。她现在接的商业插画单子,有个客户就是当初找她画过头像的。你看,这六百块像是敲门砖,敲开的是更长远的机会。
不过话说回来,北安学子随传随到服务600元这种模式,真能持续吗?我见过有学生半夜十一点还接到代买烟酒的订单,果断拒绝了。这种分寸感很重要,毕竟随叫随到不该是无条件服从。
现在打开手机,总能刷到新的服务项目。除了常见的代课、代取件,居然还有代陪晨跑、代养宠物。上周最让我惊讶的是,有个生物系学生挂出“陪逛植物园讲解服务”,据说预约排到了下个月。你看,只要需求够独特,总有人能提供对应服务。
菜鸟驿站的老板跟我说,常来取件的学生里,有个特别拼的姑娘。她同时兼顾叁份“随叫随到”:早上帮上班族遛狗,中午给公司送文件,晚上给小朋友讲故事。问她累不累,她笑着说比发传单强,至少能自己安排时间。不过她也坦白,最怕遇到挑剔的雇主,曾经因为奶茶买错甜度被扣了一半报酬。
这种服务本质上还是人情往来。小区赵叔叔让学生帮忙调试新手机,完事非要留人家吃饭;对面楼夫妻吵架,找学生临时照看孩子两小时,结果孩子特别喜欢那个会折纸飞机的大哥哥,现在每周都固定来陪玩。这些超出金钱交易的部分,反而最让人触动。
说到底,六百块标价的不仅是服务,还有年轻人试错的机会和走向社会的勇气。他们在这个过程里学会怎么沟通、如何拒绝、什么该坚持。而作为被服务的一方,我们或许也该思考——除了支付报酬,是否该多给这些努力的年轻人一些理解和尊重?
夜幕降临,我又看见那个骑电动车的身影穿梭在霓虹灯下。他车篮里放着待送的文件,后备箱装着待修的古董收音机,口袋里手机不时响起新订单的提示音。这座城市里,还有无数这样的年轻人在奔波,用他们特有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