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霞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,大学城学生有出来活动吗
这几天路过栖霞大学城,我突然冒出个念头:这么多学生平时都去哪儿了?除了上课吃饭,他们会不会走出校园找点事做?这问题挺有意思的。
正好遇到在奶茶店打工的小林,他边擦杯子边说:"我们班叁分之一都在校外忙活。隔壁宿舍的哥们接单做设计,月入都快赶上上班族了。"他手上的动作没停,"现在课表排得松,下午基本没课,总不能天天打游戏吧?"
校园围墙内外的流动
顺着奶茶店往南走,看到不少学生模样的年轻面孔。咖啡馆里坐着几个女生在讨论社团活动,沿街琴行传来吉他声,穿卫衣的男生正调试效果器。书城的阅读区更不用说,简直成了第二自习室。这些地方消费不高,氛围轻松,自然成了学生们课后聚集的首选。
要说栖霞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,答案其实很明显。光是看看晚高峰时段的公交站就知道——背着双肩包的学生们不是在回宿舍的路上,而是赶往各个兼职点。家教、店员、活动助理...各种临时岗位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。
大叁的学姐告诉我:"现在简历上看重实践经验,等到毕业才积累就晚了。"她刚结束在文创园的实习,说话时还在整理衣领上的工牌。这种未雨绸缪的想法,在同学中相当普遍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为简历奔波。在市民广场遇到喂流浪猫的女生,她说就是单纯喜欢小动物;体育馆里打球的几个男生,纯粹是为了释放学业压力。这些看似随意的外出活动,反而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完整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要问:大学城学生有出来活动吗,这对学习会不会有影响?我特意问了几个同学,他们反倒觉得适度参与校外活动能调节状态。当然前提是要把握好度,毕竟学生的本分还是学习。
夜幕降临时的大学城周边反而更热闹了。小吃摊前围着一群刚结束晚自习的学生,24小时书店的灯光温暖明亮,健身房还有人在跑步机上挥汗。这些年轻的身影,正在用各自的方式给这片区域注入活力。
看着这样的场景,最初的疑问似乎已经有了答案。学生们不仅走出了校园,更在校园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这种流动或许正是现代大学城该有的模样——既是求知的场所,也是通向社会的过渡地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