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情缘
那条青石板路
天刚擦黑,巷口麻辣烫的推车吱呀吱呀响着,红油在锅里咕嘟咕嘟冒泡。我攥着口袋里皱巴巴的150块钱,拐进了这条连导航都显示不清晰的小巷。都说在合肥,这样的巷子里藏着最真实的市井人生,而我今天要找的,是朋友口中念叨了半个月的“神仙眷侣”——其实,就是巷尾那对卖赤豆糊的老夫妻。
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错身,晾衣杆横在头顶,滴着水珠。走了百来米,果然看见个支着褪色雨棚的小摊,灯泡摇摇晃晃的,把“赤豆糊 五元”的牌子照得发黄。大爷正拿着长勺搅动深锅里翻滚的赤豆,大妈坐在小马扎上搓糯米圆子,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。
“两碗赤豆糊,一碗多加酒酿。”我把十五块钱塞进铁皮饼干盒里,顺势靠在斑驳的墙边。大妈抬头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菊花:“晓得嘞,小伙子是第二次来了吧?”我愣了一下——上个月路过时确实买过一碗。这记性,难怪能把生意做得长久。
150元的全部家当
趁着等吃的功夫,我和大爷搭话。他抹了把汗,说这摊子摆了二十叁年,从五毛钱一碗卖到现在。巷子拆了又建,商铺换了又换,只有他们雷打不动地守着这个角落。“最早那会儿,”他用勺子敲敲锅沿,“我俩身上就剩150块钱,连锅都是跟隔壁理发店借的。”
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心里。我忽然明白朋友为什么非要我来看看——这年头,150块可能不够年轻人吃顿火锅,却是他们爱情的全部启动资金。大妈把热腾腾的碗递过来,桂花蜜顺着瓷碗边缘滑落:“他呀,非说卖满叁十年才退休,倔驴!”话是埋怨,眼睛却望着老伴笑。
巷子深处的风穿堂而过,带着隔壁传来的麻将声。有熟客拎着保温桶来买,大妈特意多舀了两勺红豆。大爷悄悄跟我说:“她总这样,看见加班的小年轻就心软。”说着把煤炉子转了个方向,不让烟往客人那边飘。
我捧着第二碗赤豆糊时,看见雨棚柱子上缠着塑料假花,虽然落满灰尘,但花瓣摆得整整齐齐。大妈注意到我的视线,有点不好意思:“捡来的,看着喜庆。”其实他们儿子在新区买了房,老两口却说什么都不肯搬走。或许对于他们来说,这条巷子、这个摊位,早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。
夜色渐浓,路灯把银杏树的影子投在青石板上。我起身告辞时,大妈正在给大爷捶腰,动作熟练得像在揉面团。走出巷口前回头望,那盏摇晃的灯泡下,两个身影被暖光裹在一起,仿佛还是二十叁年前揣着150块钱的年轻模样。
回到出租屋,手机弹出条消息:合肥平均月薪又涨了。我盯着屏幕上闪烁的数字,忽然想起巷子里那锅永远沸腾的赤豆糊。或许真正的爱情从来不需要计算器,它就像那五块钱一碗的甜汤,用文火慢慢熬,总能熬出叫人安心的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