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亦称炮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1:02:30 来源:原创内容
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是在一个傍晚。我和同学在学校西门外的美食街买烤包子,随口问了句“你们住哪儿”,其中一个哥们儿指了指不远处几栋挤在一起的高楼,很自然地回答:“就那儿,炮楼。”我当时愣了一下,心想这名字可真够特别的。

后来我才弄明白,原来这个称呼在同学们中间流传很广。“炮楼”指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专门租给学生住的公寓楼。这些楼有个共同特点——楼层高,房间密,一栋楼里能塞下好几百个学生。从远处看,真有点像战争年代那些又高又瘦的瞭望塔。

说实话,我刚搬进“炮楼”时挺不习惯的。我住的那栋楼有二十多层,每层恨不得有二十多个房间。每天早晚高峰,等电梯就成了个大难题。有一次我数了数,足足等了四趟才挤上去,差点上课迟到。楼道里总是很热闹,隔壁的吉他声、楼上的脚步声、还有不知道哪间宿舍传来的笑声,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“炮楼”独特的背景音。

炮楼里的日子

住在“炮楼”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。楼下就是各种小餐馆、打印店、超市和奶茶店,基本生活需求下楼就能解决。记得有次写论文写到凌晨两点,饿得不行,下楼居然还能买到热乎乎的炒米粉。这种便利,大概是学校宿舍比不了的。

不过,“炮楼”的生活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。隔音效果不太好,有时候想早点休息,但隔壁同学还在打游戏;洗衣机只有每层楼的两台,周末经常要排队;晚上偶尔会停电,虽然很快就能修好,但也够吓人的。这些点点滴滴,大概就是“炮楼”生活的真实写照吧。

我经常想,为什么大家会选择住在“炮楼”呢?除了离学校近,可能更因为这里有一种特别的自由感。虽然条件不如家里,但这是很多同学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空间。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房间,可以自由安排作息时间,这种独立生活的体验,对年轻人来说挺珍贵的。

在“炮楼”住久了,你会发现这里自成一个小社会。楼下的保安大叔认识大部分住户,快递小哥知道什么时候送件最合适,甚至楼里还有同学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。这种微妙的社区感,让冰冷的楼房多了些人情味。

去年冬天,我们那层楼有个同学生病发烧,大家在微信群里一说,很快就有人送来了药,还有人帮忙带了晚饭。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,让我想起小时候住的大院。虽然建筑形式完全不同,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相通的。

当然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本身带着点学生式的幽默和自嘲。它不像正式的小区名称那么刻板,反而透露出学生们苦中作乐的智慧。这个称呼能流传开来,大概就是因为太形象了——高高的,窄窄的,里面住满了“备战”各种考试的学生们。

如今,“炮楼”已经成了喀什大学城周边区域的一个代名词。它不仅是一种居住选择,更成为了许多学生大学生活记忆的一部分。每当毕业季,总能看到有人在不远处的“炮楼”前拍照留念,仿佛那不只是租住了几年的房子,而是青春的一个注脚。

有时候晚上站在窗边,看着对面楼里星星点点的灯光,我会想,每扇窗户后面都有一个正在为梦想努力的年轻人。他们来自天南海北,却因为求学而相聚在喀什,暂时落脚在这些被戏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里。这种奇妙的缘分,让这些普通的楼房变得不再普通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