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尔山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附近哪里有这样的女工人
那天下着小雨,我在车站听见的对话
前些天在阿尔山火车站等车,听见两个中年男人在角落里低声交谈。他们穿着沾了泥点的工作服,其中一个挠着头说:“你说这阿尔山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?我转了叁天都没见到。”另一个人摆摆手:“现在可不好找了,前几年路边还能碰见几个,这两年管得严,人都散了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五十块钱,在如今这个年代,连顿像样的火锅都不够,却有人指望用这点钱找到提供特殊服务的女工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他们谈论的不是什么娱乐场所,而是农民工这个群体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阿尔山认识的李姐,一个从农村来打工的单亲妈妈。
李姐在阿尔山的宾馆做保洁,每天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八点,一个月挣两千多。有次她跟我说,真有老乡问她愿不愿意“挣快钱”,一次能给一百。她当场就拒绝了,但她说,不是所有人都能扛住这种诱惑。“特别是冬天,工地没活干的时候,有些姐妹实在没办法...”她没把话说完,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。
阿尔山这个地方挺特别的。夏天游客多,工作机会还算多;可一到冬天,很多工地停工,宾馆也没那么多客人,不少外来打工的人就断了收入来源。这时候,有些男的就会动歪心思,到处打听“附近哪里有这样的女工人”。他们专挑那些看起来比较困难、独自一人的女工下手。
我在想,为什么偏偏是五十块这个数?可能是因为在这些人眼里,觉得出来打工的农村妇女“就值这个价”。这种想法真的很伤人。实际上,在阿尔山正规的劳务市场,就算是日结的零工,女工一天也能挣一百五到两百。可那些想找便宜的人,根本不管这些。
去年冬天,我亲眼在劳务市场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姐,穿着单薄的外套在寒风里发抖。有个男的走过去,低声问她:“五十块,干不干?”大姐的脸一下子就红了,不是害羞,是气的。她说:“我是来找正经工作的,你把我当什么人了!”那男人嘴里不干不净地走了,留下大姐在原地直抹眼泪。
说实话,阿尔山确实有过那种不正规的“服务”,但基本都是外地来的流动人员,做几天就走了。本地的女农民工,绝大多数都是靠双手正经吃饭的。她们在工地搬砖、在宾馆打扫、在餐厅洗碗,虽然累,但活得有尊严。
有时候我在阿尔山的街头走走,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女工坐在路边休息,手里拿着馒头就着咸菜。她们说着家乡话,互相开玩笑,脸上虽然疲惫,眼神却干干净净。那些整天琢磨“阿尔山5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”的人,真该来看看这些靠自己劳动吃饭的人是什么样子。
现在的阿尔山,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了。去年开了两家新酒店,今年还要建一个旅游度假区,工作机会多了不少。希望那些还在为生计发愁的女工们,都能找到正经工作,不用再被那些五十块的污言秽语伤害。
其实想想,问题的根本不在于“到哪找”,而在于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花五十块就能买到别人的尊严。这个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尊重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晚上跟李姐通了个电话,她说最近在酒店升了领班,每个月能多挣五百块。她在电话那头笑得很开心:“我就说吧,只要肯吃苦,日子总会好起来的。”是啊,这才是真实的生活,不是那五十块钱能定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