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主岭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小巷两百元的情缘故事
雨水顺着屋檐往下滴答,把巷子口的馄饨摊热气打得歪歪斜斜。老陈正收拾着桌椅,抬眼看见个熟悉的身影——是住巷尾的张阿姨,撑着把旧伞,手里捏着个红布包,正往巷子深处张望。
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,也是这么个雨天,我第一次听说那个对于两百块钱的故事。那时候公主岭的巷子还没这么安静,总飘着各家的饭菜香。
那个揣着两百块的男人
老李头是巷子里的老住户了,年轻时在纺织厂当工人。1983年冬天,他揣着刚发的工资——整整两百块,准备去给生病的老娘抓药。路过巷子口时,听见有人在哭。
是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,蹲在墙角抹眼泪。老李头认得她,是前面裁缝铺新来的学徒,叫秀兰。一问才知道,她把师傅让她买布料的钱弄丢了。“叁十块呢,我上哪凑去……”秀兰的声音带着哭腔。
老李头捏了捏口袋里那两百块,犹豫了。老娘还等着抓药,可这姑娘……他咬咬牙,抽出一张十块和叁张五块的,正好叁十。“先拿去用吧。”他记得自己当时是这么说的,声音有点抖。
秀兰愣住了,眼泪还挂在睫毛上。“这怎么行……”
“拿着,谁还没个难处。”老李头把钱塞过去,转身就走。他心里直打鼓——剩下的钱够抓药吗?
巷子里的来来回回
后来秀兰找到老李头家还钱,才知道他老娘病了。她二话不说,每天下班绕路过来,帮着熬药、做饭。渐渐地,巷子里的邻居都熟悉了这个画面:秀兰提着菜篮子走进巷子,老李头在门口张望,两人相视一笑。
“那时候的感情啊,就像巷子里的青石板,一块一块实实在在地铺。”张阿姨有次聊天时说,“哪像现在年轻人,动不动就要车要房。”
老李头后来总是笑说,他那两百块钱花得值——叁十块借出去,换回来个媳妇。秀兰阿姨就会轻轻拍他一下:“胡说,明明是我看你人实在。”
他们的女儿小敏告诉我,其实妈妈后来坦白过,那天她本来已经决定离开这座城市了。“是爸爸那叁十块钱,还有后来巷子里日复一日的相处,让我留了下来。”
如今走在公主岭的巷子里,还能看见老李头和秀兰阿姨坐在门口择菜。偶尔有年轻人好奇他们怎么在一起的,老李头就会神秘地笑笑:“两百块钱的故事呗。”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,只是青石板更光滑了,墙角的苔藓也更厚了。但对于两百块钱的爱情,还在巷子里流传着。有时候我在想,现在两百块能做什么呢?一顿饭?一件衣服?可在那个年代,它承载了一段情缘的重量。
雨水渐渐小了,张阿姨收起伞,往巷子深处走去。她说要去老李头家借点酱油,可我知道,她只是想去听听那个熟悉的故事,感受那份在巷子里沉淀了半辈子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