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春站街快餐约学生,伊春学生快餐约见
夜幕下的伊春站前街总是特别热闹,路灯把行道树的影子拉得老长,叁叁两两的年轻人聚在便利店门口聊天。我刚搬来这附近没多久,每天晚上散步时总能听见这样的对话:“等会儿去哪儿?”“老地方呗,那边新开了家快餐店。”这让我想起白天在小区布告栏看到的纸条——伊春站街快餐约学生,粉笔字歪歪扭扭的,旁边还画了个箭头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,这条街的节奏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。下午四五点钟,穿着校服的学生们会陆续出现在快餐店,点份汉堡套餐就能坐上两叁个小时。他们面前摊着作业本,手里握着珍珠奶茶,时不时抬头和同伴说笑两句。玻璃窗上凝结的水汽被画成各种图案,倒像是成了他们的专属自习室。
藏在汉堡薯条里的青春
有回我坐在邻桌,听见两个男生在讨论数学题。“这道题老师上课明明讲过的...”戴眼镜的男生咬着吸管,笔尖在草稿纸上划拉。他的同伴突然拍桌子:“对了!用辅助线!”声音大得把柜台后的服务员都逗笑了。这种场景每周都在上演,那些快餐店渐渐成了学生们放学后的驿站。伊春学生快餐约见变得稀松平常,就像我们小时候约在操场单双杠旁边写作业似的。
不过现在孩子们条件好多了,至少冬天不用挨冻。暖黄色的灯光,随时能续杯的饮料,还有便宜实惠的套餐,对这些半大孩子来说确实挺合适。我注意到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谁先到就先占座,后来的人会自觉拼桌。有时候四五个人挤在四人座上,书包摞在墙角,作业本铺满整张桌子。
最热闹的是周五晚上。那天我路过时差点没认出来——平时安静的店面里坐满了学生,欢笑声隔着玻璃都能听见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组织大家玩桌游,旁边几个男生忙着分配刚买的薯条。看起来他们把这当成了固定据点,连服务员都能叫出几个常客的名字。
其实想想也挺合理,学生们需要个既能写作业又能放松的地方。家里父母可能还在上班,回学校又不太方便,这种24小时快餐店正好填补了空白。特别是对住在附近公寓楼的学生来说,走过去就十分钟,比约在谁家里都方便。毕竟现在家家户户都住楼房,不像我们那时候还有大院儿。
有次下雨,我躲进店里避雨,正好看见有趣的一幕。几个学生把叁四张桌子拼在一起,正在排练什么节目。穿连帽衫的男孩负责放背景音乐,两个女生在前面比划动作,还有个男生在埋头改台词。他们叫这个“临时排练厅”,据说已经在这里练了好几个周末。服务员经过时还会提醒:“小心别打翻可乐啊。”那种熟稔的语气,明显是老相识了。
这些年轻面孔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。虽然那时没有这么多快餐店,但我们也会约在街角的租书店,或是公园的石桌石凳上写作业。现在条件好了,伊春站街快餐约学生成了新选择,但那种青春期的陪伴和热闹,倒是一点没变。
夜幕渐深时,学生们开始陆续收拾书包。有人站在店门口等家长来接,有人结伴走向公交站。玻璃窗上的涂鸦渐渐模糊,服务员开始擦拭桌子,准备迎接下一批客人。明天放学后,这些桌椅又会见证新的故事,或许会有新的数学难题被解开,新的游戏被开发,新的友谊在薯条的香气里慢慢萌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