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平约茶上课,乐平品茶学习交流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"乐平约茶上课"的邀请,刚开始还纳闷呢,这年头喝茶都要专门上课了?直到上周被老同学拉着参加了一次,才发现这事儿真有点意思。
那天下着小雨,我们约在城南一家茶社。推开木门,茶香混着雨水的清新扑面而来。十来个人围坐在长桌旁,年龄从二十出头到五十多岁都有。主持活动的陈老师穿着亚麻衬衫,正往紫砂壶里注水。"咱们今天不搞那些虚的,"他边烫杯子边说,"就是聊聊怎么把茶喝明白。"
茶香里的学问
第一道是武夷岩茶。陈老师让我们先闻干茶香,再品茶汤,最后观察叶底。"别急着说术语,"他提醒道,"先说说你们尝到了什么?"有人说像炒米香,有人觉得有花香,坐在角落的阿姨突然拍腿:"这不就是我老家灶台煮粽叶的味儿嘛!"大家都笑了。确实,那种熟悉的烟火气,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来得真切。
接着泡第二道时,陈老师讲了个故事。他认识的老茶农做茶时,会根据当天湿度调整揉捻力度。"好茶啊,都是和人一起呼吸的。"这句话让我愣了下。原来我们平时牛饮的茶汤里,藏着这么多活生生的细节。
轮到我们自己动手时,手忙脚乱的情况就多了。水温总掌握不好,要么太高烫坏了嫩芽,要么太低泡不出味。对面穿格子衫的小伙子第叁次把茶汤溅出公道杯,自嘲道:"这比打游戏难多了。"陈老师接过他手里的壶:"不急,你听水声——现在咕嘟声太响,要等它像春溪流过石板那样,哗哗声中带着柔和。"
茶杯里的相遇
中场休息时,大家站在露台边看雨。刚才认出台阶香的阿姨正在教两个年轻人辨认街对面的香樟树。穿格子衫的小伙子和身旁戴眼镜的大叔聊起了茶叶电商的包装设计。这种场面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居在院里乘凉的光景,只不过现在的话题变成了乐平品茶学习交流。
后半场换了普洱。茶汤在玻璃公杯里泛着琥珀光,陈老师让我们观察每道茶汤颜色的变化。"十五年的生普,"他晃着茶杯,"像不像老唱片?每道水都在唱不同年份的歌。"有人问怎么存茶最好,他笑着说:"就像照顾怕冷又怕热的朋友,别太娇惯,也别太粗暴。"
穿格子衫的小伙这次稳稳地分完了茶。他有点得意地晃了晃公道杯:"手感来了!"结果动作太大又洒了几滴,赶紧抽纸巾擦桌子。大家都善意地笑起来,戴眼镜的大叔安慰他:"我这辈子洒的茶够浇一亩茶园了。"
临走时雨停了,每个人得了包茶样。陈老师站在门口嘱咐:"明天泡的时候,记得今天开水的声音。"我低头看手里的茶包,突然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茶叶,而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。
回家的车上,老同学问我下次还来不来。我看着窗外湿漉漉的街道,想起今天尝到的七种茶香,还有那些因为乐平约茶上课而聚在一起的人们。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有趣之处——你永远不知道在哪杯茶里,会遇见另一种理解生活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