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小粉灯一条街,内江粉灯街区风貌
说起咱们内江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甜城,是牛肉面。不过最近几年啊,有个地方的名声悄悄传开了,就是那小粉灯一条街。白天路过那儿,你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,普普通通的街道罢了。可一旦天色擦黑,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。
街两旁店铺的灯次第亮起,那光不是刺眼的白,也不是热闹的红,偏偏是那种朦朦胧胧、带着点暖意的粉。光线从门窗里漫出来,给整条街的柏油路面都镀上了一层浅浅的、像是旧照片一样的色调。你说它繁华吧,算不上;说它冷清吧,又总有叁叁两两的人影在灯光里晃动。
夜色下的光与影
我有个朋友老张,跑出租车十几年了,他跟我唠过这事儿。他说晚上拉活儿,常有人就报个“粉灯街”,师傅们心领神会,油门一踩就往那儿去。用他的话说:“那条街啊,白天睡着,晚上才活过来。你说怪不怪?”是挺怪的,这种生命力,好像全依赖那一盏盏小小的粉灯。
走进这条街,感觉就更具体了。店铺都不大,有的门口挂着珠帘,有的啥也没有,就靠那灯光当招牌。店里的人呢,也挺有意思。有理发店的罢辞苍测老师,指尖夹着烟,靠在门口和邻居闲聊;有小饭馆的老板娘,系着围裙在门口择菜,手速飞快;也有些说不上是做啥生意的店面,门半开着,里面人影绰绰,看不真切。这内江小粉灯一条街的生态,还真是自成一体。
在这片粉色的光晕里,人和人的距离好像也变得有点不同。大声谈笑的,低头快走的,站在灯影里徘徊张望的,众生百态,在这条不长的街上浓缩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。我记得有一回,看见个年轻人,在一家店门口来回走了四五趟,那犹豫不决的样儿,看得我都替他着急。最后还是深吸一口气,掀开帘子进去了。也不知道他进去是找了份工作,还是谈了笔生意,或是就简单理了个发?
这种模糊感,或许正是这条街的魅力所在。它不像大商场,一切都明明白白,目的明确。在这里,一切都隔着一层粉色的薄纱,留足了想象的空间。你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词去定义它,它就这么复杂又和谐地存在着。
时间在这条街上仿佛也走得慢些。晚上八九点钟,是它最精神的点儿。到了深夜十一二点,别的地方渐渐沉寂下去,这里的灯光却还顽强地亮着,像个不肯睡去的守夜人。偶尔有晚归的人,被这暖粉色的光接住,走进一家还开着门的小店,吃碗面,或是喝口水,歇歇脚。这一刻,那灯光就显得格外有人情味儿。
内江粉灯街区风貌,说穿了,就是这座城市另一张面孔,没那么规整,却更有烟火气。它不在旅游手册上,却实实在在地长在这座城市的肌体里,是种野生的、蓬勃的活力。你说它是什么,它好像又不仅仅是那个。它就在那儿,不声不响,却成了许多人夜晚的一个念想,一个去处。
路灯和粉灯的光线交织在一起,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,又在墙上投下重迭的、模糊的轮廓。站在街口往里望,感觉整条街像一条安静的、流淌着粉色光河的溪流。它就这么日复一日地亮着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夜晚,也承载着许多说不清、道不明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