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图什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阿图什站旁小街道
那条巷子里的烟火气
从阿图什火车站出来,绕过新修的广场,往右一拐,你就能看见那条不太起眼的小巷。它藏在现代化的车站身后,像是被时光悄悄留下的一个注脚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它,你可能会有点犹豫——两边是些老旧的平房,路面也不算太宽,和眼前气派的火车站一比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可你要是停下脚步,往里走上那么几步,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。空气中飘着刚出炉的馕饼香气,混着炭火和芝麻的味道,直往鼻子里钻。路边支着个小摊,老板是个维吾尔族大叔,一边用手拍打着面团,一边和熟客聊着天。馕坑里冒出的热气,把半条巷子都熏得暖烘烘的。
再往里走,声音就丰富起来了。有铁匠铺子里传出的叮当声,节奏不快不慢,听着特别踏实。有小孩子追着跑过的笑声,他们穿着颜色鲜艳的小马甲,像一阵风似的从你身边掠过。还有几家卖干果的小店,葡萄干、无花果干堆得像小山一样,老板娘坐在店门口,不紧不慢地挑着果梗。
两个名字,同一条巷子
当地人说起这个地方,有时叫它“阿图什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”,有时又直接说“阿图什站旁小街道”。这两个名字指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,只是叫法不同罢了。前一个名字准确的描述了它的位置,后一个则多了几分亲切。我更喜欢后面这个叫法,听着就像在说自家门口那条路。
巷子不长,从头走到尾,慢慢逛也就十来分钟。但就是这么短的一条路,却装着好多人的日子。修鞋的老匠人在这儿坐了十几年,他说看着火车站从矮房子变成大楼房,只有这条巷子还保持着老样子。每天下午四五点钟,是巷子最热闹的时候。放学回来的孩子,下班的大人,都爱从这里穿行。买两个热馕当晚饭,或者就在路边站一会儿,和邻居说几句话。
有个卖土陶器的大爷告诉我,他的店在这儿开了二十多年了。“车站越建越大,人来了又走,”他摸着一个彩绘的陶壶说,“但我这些东西,还是有人愿意停下来看看。”他的店里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,每一件都带着手工制作的痕迹,不那么完美,却很有温度。
傍晚时分,夕阳把巷子染成金黄色。这时候走在阿图什站旁小街道上,你能看到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,窗户里飘出炒菜的香味。几个老人坐在门槛上喝茶,他们的茶杯里泡着厚厚的砖茶,聊的都是些家长里短。
站在这条巷子里,你能同时听见两种声音——一边是火车站传来的列车汽笛,那是远方的召唤;一边是巷子里的市井喧闹,这是生活的底色。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,意外地和谐。也许这就是它最特别的地方,它不抗拒变化,却也固执地保留着一些不变的东西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了。那些灯光不算太亮,朦朦胧胧的,却足够照亮回家的路。火车站依然灯火通明,迎来送往;而这条阿图什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就这么安静地守在旁边,像个沉默的老朋友,见证着这座小城的晨昏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