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岗站街快餐约学生,鹤岗学生快餐约见
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纳闷的。前两天刷手机,老看见“鹤岗站街快餐约学生”这行字在眼前晃,心里头直嘀咕:现在这些网络新词儿,咋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了?
我有个表弟在鹤岗技校念书,周末约他吃烧烤时顺嘴问了句。小伙子听得直挠头:“哥你这都哪儿看来的?我们学校后街确实有几家快餐店,放学时候学生排长队,可没听说有啥乱七八糟的。”他夹了块烤馒头片,“要说‘约’,也就是约着拼单买奶茶,第二杯半价嘛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后来我特地绕到学校周边转了转。傍晚五点多,穿着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从校门涌出来,熟门熟路地钻进那些亮着灯牌的小店。牛肉面馆里雾气腾腾,麻辣烫摊前挤满了人,还有个男生举着手机喊:“谁要拼黄焖鸡?满减凑单差一个!”
坐在隔壁桌的老板娘边擦桌子边搭话:“这些孩子精着呢,天天琢磨哪家优惠大。前阵子流行‘鹤岗学生快餐约见’,就是几个孩子组团来吃套餐,比单点便宜五块钱。”她笑着指指墙上的二维码,“现在都扫码进群,放学前提早在群里订餐。”
原来所谓的“约”,就是年轻人凑单省钱的日常。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,也常和同学凑钱买教辅书,谁先去书店就帮全班带。现在的孩子不过是把这茬搬到了网上,换了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说法。
藏在标签下的真实
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和同学讨论数学题,桌上摊着练习册,左手还抓着煎饼果子。她抬头听见我们聊天,噗嗤笑了:“叔叔你们想多啦!我们班群名叫‘干饭大军’,每天最热闹就是讨论中午吃啥。”她同学插嘴:“上学期还有人发起‘鹤岗站街快餐约学生’活动呢,其实就是约好同时下单,这样外卖能一起送到门卫室。”
我这才回过味来。网络词汇就像哈哈镜,把寻常小事照得变了形。孩子们眼里的“快餐约见”,就是最普通的拼单吃饭;而大人隔着屏幕看见同样几个字,难免会多想。
天色渐暗,小吃街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们坐在塑料凳上,有的边吃边对答案,有的商量周末去哪家书店自习。这些画面平常得很,却比任何传闻都真切。或许该少刷点手机,多来巷子里走走,热气腾腾的生活比冷冰冰的标签生动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