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长春中学生600元3小时通话
这几天网上有个事儿挺火的,不知道你刷到没有?就是那个“吉林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”。巧的是,没过两天,又冒出来个“长春中学生600元3小时通话”。
我头一回看见这标题,心里咯噔一下。心想现在的中学生零花钱都这么宽裕了吗?打叁个小时电话就得花掉五六百,这得是啥重要的事儿啊。后来仔细一琢磨,感觉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
我有个表弟正好在长春读初中,周末家庭聚会时我就顺嘴问了句。这孩子一听就乐了:“哥,你想哪儿去了!那根本不是普通电话费。”他告诉我,现在有些成绩好的学生,会通过线上方式给其他同学讲题、补课。这叁个小时,其实就是一节“高价辅导课”。
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。前段时间我姐还抱怨,说她闺女请了个“学霸”线上辅导数学,两个钟头就花了叁百多。这么算下来,吉林那个500元3小时电话,价格还算“公道”了。
这事儿听着新鲜,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。那些能靠讲题赚钱的学生,多半是真正把知识学通了,才能给别人讲明白。而愿意掏这个钱的家长和孩子,估计也是实在没办法了——学校老师讲得听不懂,校外机构又贵得吓人。
为什么孩子们选择这种方式?
我表弟说,他们班就有个同学在做这个。那孩子数理化特别好,讲话又清楚,在年级里都小有名气。“他讲的比补习班老师还好懂,”表弟这么形容,“而且他出的题特别准,上次月考就押中了两道大题。”
这种学生之间的辅导,氛围比较轻松。不会有在老师面前的紧张感,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打断提问,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“这里我还是没明白,能再讲一遍吗”。对很多不敢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来说,这种一对一、隔着电话的交流方式,反而更放得开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价钱也确实不便宜。五百块、六百块,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。能长期负担得起的,恐怕也是少数。
从这个吉林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来看,它反映的其实是教育资源分配的老问题。好的老师、好的教学方法,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到的。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需求时,这种“民间智慧”就冒出来了。
我就在想啊,这些能靠知识赚钱的初中生固然厉害,但另一方面,是不是也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在某些环节上出了点问题呢?如果学校的教学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,如果校外培训不是那么昂贵,这种“学生教学生”的市场还会这么火热吗?
当然,这种学生之间的知识付费也引发了一些讨论。有人说这会影响同学间的纯真友谊,把关系变得商业化;也有人认为这是知识的价值体现,能激励更多学生认真学习。
无论如何,这个长春中学生600元3小时通话的现象已经真实地存在着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下教育生态的某个侧面。也许过段时间会有新的形式出现,也许这种模式会慢慢规范化,但眼下,它确实成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。
教育这件事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与错。就像有人愿意花这个钱请同学辅导,有人觉得不值,这都是很个人的选择。重要的是,孩子们是否能真正学到东西,是否能在求学路上少走些弯路。
想到这里,我不禁感慨:现在的孩子确实比我们那时候更有想法,也更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。说不定哪天,这种学生间的知识共享会发展出更成熟的模式,那倒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