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城学生品茶上课,学生课堂体验茶文化学习
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,洒在课桌上的青瓷茶杯上。麻城一所中学的教室里飘着淡淡茶香,这可不是什么课外活动,而是他们每周一次的茶文化课。说真的,第一次听说学生要在课堂上正儿八经地品茶,连我都觉得新鲜。
穿藏蓝色旗袍的李老师轻轻提起白瓷壶,温水从壶嘴划出优雅的弧线。“咱们麻城的龟山岩绿茶,得用85度水冲泡。”她边示范边提醒前排伸长脖子的男生,“别急着喝,先观色,再闻香。”坐在第叁排的晓琳低头看了看茶杯里舒展开的嫩芽,突然发现平时喝的茶叶原来这么好看。
茶杯里的家乡味
你可能不知道,麻城产茶历史能追溯到唐朝。教室里这些茶叶,大多来自学校后山的实践基地。上个月学校组织采茶,高二的王明同学在日记里写:“原来每一片茶叶要经过杀青、揉捻、烘干这么多工序,我泡茶时再也不敢随便倒掉了。”这话说得挺实在,亲手劳动过的人才懂得珍惜。
茶道课最热闹的环节是品鉴。几个同学围坐一桌,互相交流自己带的茶叶。有同学带来外婆炒的野茶,有同学准备了功夫茶具,还有同学发现不同水温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居然差这么多。这种麻城学生品茶上课的方式,让传统的文化知识变得像朋友间分享零食那样自然。
隔壁班的数学老师开始还担心影响学习,后来发现同学们通过泡茶练出了专注力。就像总爱东张西望的小军,现在能安静地完成整套冲泡流程——从温杯、投茶到冲泡、分汤,手上稳当多了。这孩子悄悄告诉我,他打算今年母亲节要给妈妈泡杯茶。
茶香飘进作文里
语文老师最有感触。上学期布置《我的家乡》作文,大半同学都写了茶叶。有描写采茶时露水打湿裤脚的清凉,有记录爷爷珍藏的老茶饼的故事,还有写茶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。这些生动的细节,可不是坐在教室里能编出来的。学生课堂体验茶文化学习之后,作文里多了烟火气,少了套话空话。
实践基地的陈师傅是特邀讲师,他粗糙的手掌和同学们细嫩的手指形成鲜明对比。但就是这样一双手,教孩子们如何判断茶叶品质,如何保存春茶。有次他带来不同年份的茶饼,同学们惊奇地发现,原来茶叶也会随着时间变化滋味,就像人会长大一样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偶尔能看到同学们课间用盖碗泡茶。不是装模作样,是真的喜欢。几个要好的同学凑钱买了套茶具,雨天就坐在走廊边喝茶边背古诗。他们说,热茶暖手,诗句暖心。这话听着,连校长都忍不住点头微笑。
教务处主任翻了翻这学期的成绩单,发现选修茶文化课的同学,期末考试平均分还提高了些。倒不是茶叶有什么神奇功效,可能是泡茶时养成的耐心,用在了解数学题上;也可能是尝过茶汤的苦甘,更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。
放学铃声响起,同学们小心清洗茶具,把茶叶渣倒进专门的花盆。那盆茉莉花长得特别茂盛,或许是因为每天都喝着孩子们的“心意茶”。明天还有茶文化课,据说要学习宋代点茶法,几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去图书馆查资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