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夏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巷
那条藏着烟火气的小巷
临夏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说起来可能很多匆匆赶路的旅客压根不会留意。它不像正对着站前广场的大马路那样气派,反而像个害羞的孩子,悄悄躲在车站伟岸的身躯后面。可你要是绕过车站主体大楼,往东边走那么几十米,嘿,一个活色生香的小世界就豁然出现在眼前了。
我第一次走进去,纯粹是因为等车时间太长了,想找个地方填填肚子。空气中先是飘来一阵混合的香味——是烤土豆焦香的表皮味儿,混着牛羊肉汤浓郁的温热气息,还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料辛辣。这味道像一只无形的手,牵引着你往里走。脚下的路是水泥铺的,不算太平整,两旁的房子也多是有些年头的矮层建筑,墙皮在西北的风沙和日头下,显露出斑驳的痕迹。
这车站后街的小巷,宽度刚好容得下两辆叁轮车错身,生活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热烈地展开。旁边支着个小棚,一位戴着白帽子的老爷爷正不紧不慢地翻动着烤炉上的羊肉串,油脂滴到炭火上,发出“滋啦”一声轻响,随之腾起的白烟带着一股直钻心底的馋人香气。他看你是生面孔,也许会憨厚地笑一笑,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一句:“来几串?”那份朴实,立刻消解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。
再往里走几步,景象就更丰富了。杂货店的老板娘坐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,一边嗑着瓜子,一边和隔壁水果摊的老板聊着家长里短。箩筐里鲜艳的水果,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日用品,堆得满满当当,看着就让人觉得踏实。这里卖的东西,不讲求什么精美的包装,却透着一股子生活的必需和贴心。身边不时有刚下火车的人拖着行李箱走过,也有附近的居民穿着拖鞋,慢悠悠地出来买菜,熟络地和店主打着招呼。
我有时候想,火车站这种地方,通常代表着离别和到达,是人生许多故事的交汇点。而这条临夏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它接待的正是这些故事里的人们。那个蹲在路边大口吃着酿皮的小伙子,是不是正要奔赴远方打工?那对坐在简陋小吃店里,分享着一碗热汤面的老夫妻,是不是刚结束了漫长的旅程,回到了故乡?这条小巷默默地看着这一切,用它自己的方式,给风尘仆仆的人一口热饭,一份短暂的慰藉。
它与外面那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现代交通枢纽,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。外面是 sleek 的高铁和精确到分秒的列车时刻表,里面却还是慢悠悠的生活步调,讲的是人情和温度。站台催促着人们前行,而这车站后街的小巷,却像一个可以让人喘口气的驿站。它不够光鲜,甚至有点杂乱,可这份杂乱里,是蓬勃的生命力。
天快黑的时候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,不是那种刺眼的白炽灯,多是些暖黄色的灯泡,把小摊上食物的热气都照得格外清晰。这光晕笼罩下的小巷,比白天更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。我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烤馕,热乎乎的,捧在手里像个暖宝宝,面食朴素的香味让人感到莫名的安心。
当我终于穿过这条巷子,重新回到灯火通明、人影幢幢的站前广场时,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巷子里的嘈杂人声。这条不起眼的临夏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它或许不会被写进旅游指南,但它真实地存在,并温暖着每一个偶然闯入的旅人。它让我觉得,一座城市的记忆,不只存在于那些宏伟的地标里,也深深地镌刻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寻常角落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