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龙做大活的地方,和龙主要活动场所
说起和龙做大活的地方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市中心那片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。走在锈红色的铁艺走廊里,总能听见机器轰鸣和工人吆喝声混在一起,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机油味。
记得上个月我去给张师傅送图纸,正碰到他们在吊装五米高的钢结构件。两个老师傅站在脚手架上比划手势,起重机缓缓移动,那架势真叫一个震撼。张师傅抹了把汗说:"这种大活儿就得在这儿干,别处真找不到这么趁手的场地。"
藏在巷子里的手艺集散地
往老城区深里走又是另一番光景。青石板路尽头有处敞亮院落,木工老陈正在刨花堆里打磨榫卯。他这儿专接传统建筑修复的精细活儿,光是不同型号的凿子就挂满整面墙。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,"他推了推老花镜,"但要说做传统木构架,还就得是咱这老地方最对味儿。"
转角五金店的王大姐倒是想法新潮。她把临街墙面改成玻璃工作室,现场演示怎么用现代工具加工传统铁艺。"您看这个龙凤纹锻铁件,"她启动等离子切割机,"放在过去得敲打叁天,现在两小时就能出成品。"火星四溅中,传统纹样与现代技术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
河边新开的共享工坊最近特别热闹。刚毕业的小赵团队租了叁个工位,正在调试3顿打印的陶土构件。"传统材料加上数字工艺,"他指着正在成型的浮雕说道,"让老手艺长出新翅膀。"窗外运沙船缓缓驶过,屋内的打印喷头正沿着数字化轨迹精确移动。
黄昏时分创意园区亮起灯火,数控机床的运转声与手工敲打声交织成片。李工长刚从保温车间出来,工作服上沾着特种水泥的灰点子。"您瞧见那栋仿古楼阁的飞檐没?"他指着远处施工架,"混凝土浇铸出木质纹理,这可是我们试验了二十多次的成果。"
夜市摊位开始支起遮阳棚,烧烤摊主老马利落地翻动着肉串。他年轻时也跟老师傅学过几个月铆焊:"现在手法生疏喽,不过看他们做活的样子,还是当年那个劲头。"铁板上滋啦作响的油脂,与远处电焊弧光遥相呼应。
这些遍布在城市角落的和龙主要活动场所,就像不同调性的乐器,合奏出这座城市特有的劳动韵律。无论是传承叁代的老师傅,还是刚入行的年轻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于创造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