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镇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老街转角两百元的温情
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下,老陈正把最后一笼烧麦端出来。蒸汽模糊了他额角的皱纹,也模糊了墙上那张泛黄的价目表——最便宜的一笼十五块。
我常来这家店,倒不是因为烧麦多特别,而是喜欢看老陈和媳妇的日常。她总坐在角落里剥蒜,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。有时候老陈会突然停下来,往她嘴里塞个虾饺:“尝咸淡。”她嗔怪地瞪他一眼,眼角却堆起笑纹。
两百块钱的开始
那是个雨夜,店里没人,老陈难得坐下来喝了口酒。“知道吗?我俩刚开始就在这条巷子。”他眼睛望着门外湿漉漉的青石板,“那会儿她从农村来,在对面裁缝店帮工。我天天去吃面,就为多看她两眼。”
“后来怎么在一起的?”我问。
他笑出声:“攒了两个月,凑够两百块钱,请她去看了场电影,买了条丝巾。回来的路上,就在巷子口,她突然说‘要不咱俩搭伙过日子吧’。”老陈抹了把脸,“哪有什么浪漫,就是两个穷人互相取暖。”
二十年前的两百块,是他全部的勇气。
如今他们还在巷子里,烧麦店从早点摊变成小店。去年巷子拆迁,好多店都搬走了,他们硬是留了下来。“舍不得,”老陈媳妇轻声说,“这条巷子装着我们的日子呢。”
昨天路过,看见他们在教儿子包烧麦。少年手法生疏,老陈握着他的手慢慢教:“馅要这样收口,不然蒸的时候会散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这大概就是丰镇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——不是爱情只值两百块,而是哪怕只有两百块,我也愿意全都给你。
就像老街转角那家永远亮着灯的小店,它不讲述惊天动地的故事,只是安静地见证着最普通的相守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速食的年代,还有人用慢火熬着生活,把日子过成巷子里长久的陪伴。
雨又下起来了,老陈撑伞送媳妇去公交站。他半边身子淋湿了,伞全都倾向她那边。这个画面比任何誓言都动人——无论风雨,无论贫穷富贵,我都会陪你走完这条巷子,走完这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