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峡品茶教室工作坊,青铜峡茶艺学习体验
穿过青铜峡老城区那条梧桐掩映的石板路,空气中飘来若有若无的茶香,循着香气走去,一扇木格花窗后面,就是今天的目的地——青铜峡品茶教室工作坊。
推门进去,茶艺师小婉正在整理茶席。她招呼我坐下,顺手递来一杯刚沏好的本地八宝茶。“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,其实呀,就是从一杯让自己舒服的茶开始的。”她说话的节奏,像极了第一泡茶汤缓缓注入公道杯的样子,不紧不慢。
当指尖触到温热的盖碗
工作坊的第一课出乎意料——不是急着泡茶,而是认识水。小婉让我们轮流感受不同温度的水汽,70度、85度、100度,原来水蒸气的力道都不一样。“水是茶的引路人,”她边说边往玻璃壶里注水,“水温错了,再好的茶叶也唱不出自己的歌。”
轮到自己动手时,才明白什么叫“看花容易绣花难”。那个看似简单的盖碗,在我手里变得格外调皮。手指该放在哪里,力度怎么控制,翻盖的角度如何把握,每个细节都藏着学问。小婉轻轻调整我的手势:“别和茶具较劲,让它成为你手指的延伸。”说来也怪,当我放松下来,盖碗突然就听话了。
在青铜峡茶艺学习体验中,最打动我的不是技巧,而是那种专注当下的状态。窗外汽车驶过的声音渐渐远去,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眼前这方茶席,还有手中渐渐舒展的茶叶。
茶叶会说话,你听得懂吗
工作坊有个特别环节——盲品。小婉准备了五种茶,让我们闭上眼睛,只用鼻子和舌头去感受。“这片叶子来自南屏山200年的古茶树,”她捻起一撮干茶,“你听,它在讲述山间的晨雾呢。”
真的,当你静下心来,不同的茶确实有不同的性格。有的像活泼的少女,香气扑鼻而来;有的像沉稳的老者,回甘要等上片刻才缓缓铺开。坐在我旁边的李大姐突然笑起来:“喝了半辈子茶,今天才算真正认识它们。”
小婉不时分享些小窍门,比如怎么判断水质,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。她说这些不是规矩,而是前人总结的经验,“就像奶奶教我们做饭,火候大了小了,全在感觉里。”
叁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。离开时,我带走的不只是新学的泡茶技巧,更多是那种安静泡茶的心境。现在每次喝茶,都会想起在青铜峡品茶教室工作坊的那个下午,想起小婉说的——茶如人生,急不得,慌不得,要等它慢慢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