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大学城哪个胡同便宜,大学城附近胡同价格低
拐进巷子里的惊喜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又溜达到了高密大学城西边那片老街。说实话,每次路过都挺好奇的——那些弯弯绕绕的胡同里,到底藏着多少实惠?正好最近总听学弟学妹念叨找便宜住处,干脆顺着人流往里走。
刚拐进第叁条巷子就听见滋滋响,转头看见个煎饼摊。大姐边摊面糊边和熟客唠嗑:“这儿月租六百带窗,比临街那栋便宜两百哩!”这话听着真亲切,让我想起刚入学时在校外找房的经历。当时也是在这种巷子里,用食堂叁天的饭钱租到个小单间。
往深处走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明明隔条马路就是新建的公寓楼,偏偏这些老胡同特别受学生欢迎。碰见个大叁男生正搬行李,他擦着汗说:“临街奶茶店月租叁千起步,巷子尾同样大小的铺面才一千八。”说着指了指墙角褪色的招租广告,那上面的电话号码被雨水晕开又补写过。
胡同尽头的菜市场更热闹。戴老花镜的裁缝阿姨改条裤子收五块,水果摊的草莓比校内超市每斤便宜叁块五。几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在挑衣架,塑料的十元七个,不锈钢的十五元四个——这价格让我忍不住也挑了俩。
要说最意外的发现,是藏在槐树后的旧书铺。泛黄的教材叁折起,小说论斤称。店主是退休教授,他说这些书都是毕业生托卖的:“学生赚点零花钱,新生省点书本费。”结账时他多送了我本笔记,扉页还留着上届学长的重点标记。
暮色渐浓时又经过煎饼摊,变成卖炒饭的夫妻档。丈夫颠锅时告诉我,他们白天在电子厂上班,晚上接这摊子刚半年。“巷子口摊位费比这贵一倍”,妻子递过来金黄的蛋炒饭,葱花堆得冒尖。
路灯次第亮起,把晾衣绳的影子拉得老长。二楼窗台飘来吉他声,几个男生在练新谱子。他们合租的这套两居室,每月分摊下来比宿舍费多不了多少。阳台晾着的文化衫随风晃荡,像在诉说这条胡同的年轻心跳。
往回走的路上琢磨着,所谓便宜或许不单指价格。这些蜿蜒巷道里流转的,不仅是实惠的商品和房租,更是种让青春稍稍从容些的可能。拐角五金店还亮着灯,老板正给生锈的台灯换插座——那灯罩样式,和我大叁时在跳蚤市场淘的一模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