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沧品茶上课,临沧茶道学习体验
车在盘山公路上绕了快两个小时,满眼都是望不到头的绿。同行的李姐是本地人,她指着窗外说:“瞧见没,那一排排整齐的就是茶树,我们临沧人,就靠这片叶子过日子呢。”
抵达那家藏在半山腰的茶庄时,已是午后。木结构的房子,门前歪歪扭扭挂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“茶课”二字。老师是位五十来岁的大叔,姓刀,傣族人,黑黝黝的脸上总挂着笑。他招呼我们围着一方厚重的茶桌坐下,桌上摆着各式茶具,有的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。
唤醒茶叶的声音
刀老师不说话,先烧水。水将沸未沸时,他拎起壶,慢悠悠地烫杯、温壶。然后他取出一块压得紧紧的普洱茶饼,用茶针小心地撬下一小块。“这就像叫醒一个熟睡的人,”他边说边把墨绿色的干茶倒进温热的盖碗里,轻轻摇晃,茶叶碰撞碗壁发出沙沙的细响,“得轻,得慢,让茶叶先熟悉一下温度。”
第一泡的水冲下去,一股混合着蜜香和花香的蒸汽立刻升腾起来,钻进鼻腔。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。“别急,”刀老师笑了,“这一泡是洗茶,不喝的。”他把浅金色的茶汤直接浇在茶盘上那只紫砂蟾蜍身上。
一片叶子的旅程
从第二泡开始,才算真正的临沧品茶上课。茶汤颜色深了些,呈现出透亮的琥珀色。我学着别人的样子,小口啜饮。初入口是淡淡的苦,可还没等皱眉头,那苦就化开了,变成一股绵长的甜,从舌根慢慢往回渗。“这就是我们临沧茶的魅力,”刀老师的语气里透着自豪,“苦尽甘来,像极了人生。”
他告诉我们,我们喝的这片茶叶,可能来自旁边那座山上叁百多年的古茶树。春天的清晨,茶农要赶在露水干透前把它采下来,然后经过杀青、揉捻、晒干,在时光里慢慢陈化。我端着那只小巧的茶杯,突然觉得手里沉甸甸的——这不只是一杯茶,这是一段浓缩的时光,是一个地方的记忆。
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,雨点打在青瓦上,滴滴答答的。屋里茶香更浓了,大家的话也慢慢多起来。聊茶,也聊生活里的琐碎。刀老师时不时插几句话,讲的都是他和茶打交道的日常,怎么判断天气对茶叶的影响,怎么从茶汤颜色看出工艺好坏。这些知识,书本上没有,是常年累月和这片土地耳鬓厮磨才能懂得的。
泡到第八九泡时,茶汤颜色淡了,味道却更显清甜。刀老师说这是茶的本味出来了,之前的浓烈反倒是它穿的外衣。我忽然想到,这临沧茶道学习体验,学的或许不只是怎么泡茶、怎么品茶,更是在学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——在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,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慢下来的角落。
天色渐晚,我们该下山了。刀老师送我们到门口,递给我一个小纸包:“带上点今天喝的茶,回去慢慢品。”雨后的山风带着凉意,我却觉得浑身暖洋洋的。回头望去,茶庄的灯光在薄暮中亮起,温暖而坚定。
回程的路上,我没怎么说话。嘴里还留着那若隐若现的茶香,脑海里反复回响着刀老师不经意间说过的一句话:“喝茶啊,急不得。水太沸了,茶就烫死了;水不够热,香气又出不来。就像待人接物,都得刚刚好。”窗外的茶山在暮色中连绵起伏,静谧而深沉。这一天的临沧品茶上课,让我隐约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灵魂——它就藏在这一片小小的茶叶里,等待着有心人去品味,去读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