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旧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个旧校门口暗号现状
那些年我们对过的暗号
前两天路过母校门口,听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凑在一起嘀嘀咕咕。突然就想起我们读书那会儿,也流行过一阵“接头暗号”。当时要是对不上特定句子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旧某校的学生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不知道现在孩子们还玩这个吗?
我特意在几个小学门口转了转。放学时分,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涌出来,有的直接奔向小吃摊,有的叁叁两两聚在一起。听他们聊天,内容无非是游戏、作业和明星,倒没听见什么特殊的“暗语”。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正和同学商量:“待会儿老地方见?”这句话让我心里一动——他们口中的“老地方”,会不会就是某种变相的暗号呢?
问了几位接孩子的家长。张阿姨说,她儿子上五年级,从来没提过什么暗号,“现在孩子都有手机,有事直接发消息,哪还需要对暗号。”而另一位年轻妈妈则笑着说,她女儿和闺蜜之间倒是有几个别人听不懂的词,比如把一起去厕所叫“去参观博物馆”。
看来,传统意义上的“暗号”确实少见了。我们那时候,一句“天王盖地虎”非得对上“宝塔镇河妖”才算是自己人。现在想想,那种简单的快乐,还真让人怀念。
不过,如果你以为暗号文化完全消失了,那可能就想错了。它只是换了种形式存在。比如现在学生们建的微信群,经常用特定表情包当“入场券”;玩游戏组队时,他们也会发明一些只有圈子内才懂的术语。这些新型暗号,本质上和我们当年在校门口对暗号是一样的,都是建立小团体认同感的方式。
我试着和几个中学生聊了聊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,他们班现在最流行的“暗号”是某句动漫台词,说出来就能找到同好。但他强调,这些都不会在校门口大声说出来,“太中二了,我们都是在网上用。”
这么说来,个旧学校门口暗号的现状,可以说是从明处转到了暗处,从口头变成了网络。那些曾经响彻校门口的“行话”,如今变成了手机屏幕上的特殊符号和表情。时代在变,孩子们交流的方式也在变,但那种通过特定语言寻找同伴的心理,似乎从来都没变过。
下次你再路过个旧的学校门口,或许听不到我们记忆中的那些暗号了。不过,如果你仔细观察,还是能从孩子们的眼神交流、会心一笑中,感受到他们之间独特的默契。这种无声的暗号,也许比我们当年那些口号式的对答,更加意味深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