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阳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简阳叁百元的情感故事
老街拐角的灯光
简阳老城区有条青石板路,晚上九点过后就没什么人了。只有路口那家面馆还亮着昏黄的灯,老板娘总是坐在柜台后面打毛线。我第一次遇见小陈,就是在那个飘着辣椒香的夜晚。
那天我刚被公司裁员,揣着最后叁百块在街上晃荡。走进面馆要了碗最便宜的素面,掏钱时硬币叮当掉了一地。隔壁桌的姑娘默默弯腰帮我捡,抬头时眼睛亮晶晶的:“你也住这附近?”她手心里躺着叁枚沾了灰的硬币,正好是那碗面的价钱。
后来我们常在面馆碰面。她总背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,说是附近服装厂的质检员。有次她指着墙上价目表笑:“在这儿吃一个月面条,都花不到叁百块。”玻璃柜台映着我们的影子,她扳着手指算账的样子,让我想起老家堂妹。
纺织厂午夜的星星
小陈住在纺织厂旧宿舍,楼梯拐角堆满布匹边角料。有回去找她,正碰上停电。她在黑暗里摸出半截蜡烛,火苗跳起来时忽然说:“这烛光值叁百块。”我愣神的功夫,她已利索地爬上柜顶,抱下来个铁皮盒子。
盒子里装着她们厂处理的瑕疵手帕,每块都绣着歪扭的茉莉花。“客户说针脚不合格,”她抽出最方整的那块递给我,“可我觉着这花挺精神。”那天我们坐在天台晾衣绳底下,她教我怎么辨认岭南茉莉与江北茉莉的区别。夜风把手帕吹得哗啦啦响,像群白鸽子。
服装厂月底盘账那周,她连续加班到凌晨。我在面馆等到快打烊,才看见她拖着步子过来。老板娘破例多给舀了勺肉臊子,她吃着吃着突然歪头枕在胳膊上:“今天检出叁百件次品,线头都藏在不容易看见的地方。”
冬至那天的硬币
入冬后生意冷清,面馆门口挂起塑料门帘。小陈盯着价目表上新添的羊肉汤锅,价格牌用红笔写着“特价30元”。她咬着筷子尖犹豫:“要不我们合买一份?”
后来还是只要了两碗素面。但老板娘端来的汤锅冒着滚滚白汽,里头沉着五六块带皮羊肉。“试锅底的,”她扯谎时总爱摸耳垂,“不算钱。”小陈偷偷把叁百块钱塞进我背包夹层,是张迭成叁角形的工资条。她在背面写:“预制板厂在招抬料工。”
现在经过那条青石板路,我总会多看两眼面馆的灯光。去年冬至的硬币还收在铁盒里,叁枚粘着面粉的壹圆硬币,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银光。有时深夜加班回来,能看见晚班女工们聚在灯下吃宵夜,帆布包肩带上别着茉莉花绢布,在夜色里一晃一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