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淮北小街辩辩快餐体验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淮北那条熟悉的小巷子。巷口修车摊的老张正蹲着补胎,抬头朝我笑了笑:“又来找那家店?”我点点头,心里琢磨着,这条巷子看着破旧,可藏着不少好东西。
转过两个弯,那家熟悉的招牌就出现了——蓝底白字写着“蚕蚕快餐”,门口塑料帘子被油烟熏得发黄。老板娘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,锅铲和铁锅碰撞的声音格外清脆。“还是老样子?”她头也没回,手里的炒锅颠得呼呼响。我应了一声,找了个靠风扇的位置坐下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这家店开了少说也有七八年。桌椅都磨出了木头的原色,墙上贴着泛黄的菜单,酸辣土豆丝八块,红烧仔鸡十五,价格实在得很。现在满大街都是外卖软件,可我就爱来店里坐着吃。刚出锅的菜带着锅气,米饭能随便添,这种踏实感是外卖比不了的。
等着上菜的工夫,我和老板娘搭话:“生意还行吗?”她擦擦汗,把炒好的菜利落地装盘:“凑合吧!周围老街坊都爱来我这儿,说像家里做的味道。”正说着,隔壁五金店的老板端着饭盒进来打菜,一看就是熟客。
淮北小街辩辩快餐体验之所以让人惦记,大概就是这份人情味。老板娘记得熟客的口味——王大爷不爱吃辣,李阿姨喜欢汤汁多一点。这种细碎的关照,让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。
我的青椒肉丝上来了,热气腾腾的。肉丝切得粗犷,青椒还带着脆劲儿,勾芡的汤汁浓淡正好,拌饭吃最香。尝了一口,味道没变,和记忆里一模一样。忽然就觉得,在这条嘈杂的小巷里,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
变与不变
巷子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。去年对面还是一家文具店,今年已经变成了奶茶铺。街上跑的外卖骑手越来越多,大家都行色匆匆。可一走进这条巷子,节奏自然而然就慢下来了。
修车的老张闲时会来店里喝两杯,五金店老板常在这儿解决午饭,几个老街坊傍晚喜欢聚在这儿,点两个小菜,聊聊家长里短。这家店不光是吃饭的地方,更像是这条巷子的客厅。
淮北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说到底是一种生活习惯。那些新开的餐厅装修得再漂亮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而在这里,花十几块钱能吃顿舒心的饭,还能和熟人聊上几句,这种简单的满足,现在挺难得的。
我又要了瓶冰镇啤酒。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店里,在水泥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。老板娘闲下来了,坐在门口剥蒜,偶尔和路过的人打招呼。这场景寻常得很,却让人莫名觉得安心。
或许很多年后,这条巷子会被拆掉,这些老店铺都会消失。但至少现在,还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,让人暂时忘掉外面的喧嚣,安安静静吃顿饭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,我总是愿意多走几步路,来这条巷子里转转。
结账时老板娘少收了我一块钱:“零头算了,常来的客人了。”我道了谢,走出店门。巷子深处飘来谁家炒菜的香味,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。回头看了眼那块旧招牌,心想过两天还得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