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常熟微信附近100元两小时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总能看到“常熟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”这种消息,刚划过那会儿我还愣了一下。这种广告语就像路边电线杆上贴的小纸条,明晃晃地扎眼,又让人忍不住琢磨背后到底怎么回事。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“常熟微信附近100元两小时”这行字,我盯着屏幕发了会儿呆。现在生活节奏快,大家都想找个捷径赚点零花钱,可天上哪会平白无故掉馅饼呢?我隔壁邻居老周上个月就遇到过类似的事,他在厂里上完夜班闲着无聊,加了对方微信,结果刚转完五十定金就被拉黑了。
藏在价格背后的门道
仔细想想,这个定价挺有意思。一百块说多不多,刚好卡在很多人心理防线的门槛上。要是标价叁五百,估计没人会搭理;要是二叁十块,又显得太儿戏。偏偏这一百块俩小时的设定,让人产生“试试也无妨”的冲动。我表妹在常熟服装城做导购,她说商圈附近经常能收到这种推送,有时候明明前一天才清理过聊天记录,隔天又冒出来新的账号。
其实这种“常熟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”的套路,和早年街头发小卡片的性质差不多。只不过现在从线下转到了线上,躲在手机屏幕后面,反而让人更难辨别真伪。我认识个在社区做调解工作的朋友,他说光是今年就处理过叁起因为轻信这类信息引发的纠纷。
有时候晚上散步经过虞山脚下的商业街,能看到不少年轻人边看手机边等人。他们当中或许就有人是冲着“常熟微信附近100元两小时”这样的约定来的。这种交易就像蒙着眼走钢丝,谁知道下一步会踩到什么?
去年冬天有个事让我印象特别深。常熟老街那边有个小伙子,信了这种话术,结果到地方发现是要他冒充大学生做家教。对方收完中介费就联系不上了,留下他和学生家长面面相觑。后来还是报警才把事情说清楚。
现在这些信息就像地里的韭菜,割完一茬又长一茬。今天封了个号,明天换个头像和昵称又冒出来。有时候我在想,为什么明明大家都知道有风险,还是有人不断上当?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抱着“万一这次是真的”的侥幸心理。
这两天降温,街边奶茶店的热闹劲倒是没减。我经常看见几个年轻人围坐着刷手机,偶尔能听见他们议论“附近的人”里又有什么新花样。这种扎根在本地的社交网络,既拉近了距离,又埋下了不少隐患。
说到底,无论是“常熟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”还是别的什么诱人条件,背后都可能藏着我们看不见的陷阱。下次再遇到这种事,不妨先放下手机喝口水,冷静十分钟再做决定。这年头啊,有时候慢一点反而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