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俗称炮楼区
走在鄂尔多斯大学城旁边的街道上,你可能会听到学生们随口提起一个地方——“炮楼”。第一次听见这名字,我心里直犯嘀咕:这叫什么称呼啊?听起来怪唬人的。
后来跟几个常在那片活动的学生聊了聊,才慢慢弄清楚。原来啊,所谓的炮楼,就是指大学城周围那些密密麻麻的学生公寓楼。这些楼有个共同特点——高,而且挤。从远处看,一栋挨着一栋,真有点像旧时的炮楼群立在平原上。学生们苦中作乐,就给取了这么个形象的外号。
炮楼区的生活图景
中午饭点,我跟着人流走进炮楼区。楼下小餐馆里飘出炒面的香味,快递小哥扯着嗓子喊着收件人的名字,水果摊前围满了人。这种热闹,跟校园里的安静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有个大二的男生一边等麻辣烫,一边跟我唠:“住这儿图个方便呗。离学校近,房租也比正规小区便宜。就是有点吵,晚上隔壁打游戏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。”他挠挠头,又补了句,“不过大家都这样,习惯就好。”
我在巷子里转悠时注意到,这些楼的阳台都晾满了衣服,五颜六色的罢恤和牛仔裤在风里晃荡。每栋楼底下都开着便利店、打印店、小网吧,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生态。这种景象,恐怕在任何大学城周边都能看到类似的版本。
说起来,这个炮楼区的形成也挺自然的。大学建在这里,学生们要租房,附近的村民就看准了这个机会,赶紧盖楼出租。慢慢地,楼越盖越多,渐渐连成了片。市场需求摆在那儿,这样的区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。
炮楼区的两面性
不过话说回来,炮楼区的生活也并非全是便利。我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少烦恼。有个女生抱怨说,上周她住的楼又停水了,洗头洗到一半,顶着一头泡沫干着急。还有同学说,冬天暖气不太给力,在房间里得裹着羽绒服看书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问题。那些楼与楼之间的巷子太窄,消防车根本进不来。电线在空中纠缠得像蜘蛛网,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。有个在这住了叁年的学生跟我说,他亲眼见过一次小火灾,幸好发现得早,没酿成大祸。
但奇怪的是,尽管有这么多不如意,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继续住在这里。问他们为什么,答案都差不多——方便、便宜、离学校近,而且同学们都住这儿,串个门也方便。
其实想想也挺理解的,大学生没什么经济来源,租房的首要考虑就是价格。炮楼区的条件虽然简陋,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负担得起的落脚之地。而且这种集中居住的形式,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生社区文化。
傍晚时分,我又去了炮楼区。夕阳给那些密密麻麻的窗户镀上了一层金色,楼下篮球场上传来阵阵喝彩声。几个学生拎着暖水瓶往宿舍走,说说笑笑的。这时的炮楼区,倒有了几分家的温馨。
这片被称为炮楼的区域,说到底就是学生们在求学路上暂时的家。它可能不完美,却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青春记忆。也许很多年后,当他们回想起大学生活,首先浮现在脑海的,就是这片拥挤却充满生机的炮楼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