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品茶上课,茶艺课堂研习体验
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木门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迎面扑来。这周的“大同品茶上课”,我算是来对了。教室里摆着几张原木茶桌,几位早到的学员正轻声交谈着,氛围轻松又带着几分专注。
授课的林老师是位温和的中年人,她没急着讲高深的理论,而是先让我们摸摸茶桌,感受紫砂壶的温度。“茶啊,是喝出来的,不是说出来的。”她这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茶的距离。
从烫壶温杯开始
说来你可能不信,光是准备工作就大有学问。林老师演示着烫壶温杯的动作,那叫一个行云流水。轮到我自己动手时,却显得有些笨拙——水洒了,壶盖碰得叮当响。旁边的阿姨笑着说:“别急,我第一次还不如你呢。”这话让我放松不少。
在茶艺课堂研习的过程中,最让我着迷的是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。看着干枯的叶片在热水中慢慢舒展,重新焕发生机,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治愈。林老师说,同样的茶叶,在不同人手里泡出来的味道会有细微差别,这大概就是手作的魅力所在。
我们轮流练习冲泡,互相品尝彼此的作品。有意思的是,明明用的是同一批茶叶,每个人泡出来的茶汤确实各有特色。老王泡的茶格外醇厚,小李的则更显清甜。林老师解释说,这和注水的高度、速度,甚至泡茶时的心态都有关系。
说到品茶,我以前就是一口闷,现在才知道原来要分叁口。第一口感受茶汤的质感,第二口体会香气的变化,第叁口才是享受回甘。这种慢下来的体验,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显得特别珍贵。
中场休息时,大家围着茶桌聊天。来自不同行业、不同年龄段的我们,因为对茶的兴趣聚在一起。做滨罢的小张说他来学茶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,退休的李阿姨则是想找点有意思的事做。这种因茶结缘的相遇,让这个下午格外温暖。
下半场我们学习了不同茶叶的特性。绿茶要80度左右的水,红茶可以用沸水,乌龙茶最适合用盖碗……这些知识听起来复杂,但在亲手操作中慢慢就记住了。林老师总说:“错了没关系,咱们再试一次。”这种耐心让人特别安心。
时间过得真快,当夕阳透过窗棂洒进教室时,我们的课程也接近尾声。看着自己终于能比较流畅地完成一套冲泡动作,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。虽然离老师那种举重若轻的境界还差得远,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。
收拾茶具的时候,我忽然想到,喝茶这件事啊,不只是解渴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在沸水与茶叶的相遇中,我们学会了等待;在分享茶汤的过程中,我们体会到了与人交流的乐趣。这大概就是“大同品茶上课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。
走出教室,晚风轻拂,嘴里还留着下午那泡铁观音的余香。我已经开始期待下周的课程了,不知道又会学到什么有趣的茶艺知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