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湖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,平湖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一次
这几天路过平湖的奶茶店,总能听见有人在聊微信附近的人。两个小姑娘咬着吸管嘀嘀咕咕,说什么“附近的人100一次”,听着怪新鲜的。我摸出手机想瞅瞅,又觉得在公共场合不太合适。这年头,连打招呼都明码标价了?
回到家连上奥颈贵颈,我窝在沙发里点开那个绿色图标。果然,刚刷新定位就弹出一堆打招呼的消息。有个头像挺文艺的姑娘直接发来段语音:“哥哥在平湖吗?认识一下呗,100块就能见面喝奶茶哦。”声音倒是甜甜的,可我心里直打鼓——这年头奶茶都这么贵了?
藏在价格背后的门道
我特意观察了叁天,发现这些账号都有个共同点:资料页特别简单,相册却锁得死死的。打招呼永远直奔主题,就像商场里“清仓大甩卖”的喇叭声。有次我试探着问100元具体包含什么,对方秒回“陪你聊天呀”,可这年头谁还缺聊天的?我表弟在大学城开奶茶店,他说经常看见生面孔的男女在店里短暂碰头,杯子都没捂热就各自离开。
隔壁陈阿姨上周拉着我诉苦,说她儿子在这个功能里半个月花了叁千多。小伙子红着脸辩解:“就是请她们喝果汁,真的!”陈阿姨气得直拍桌子:“什么金汁银汁要这个价?”这事在小区传开后,好几个家长都偷偷检查起孩子的手机账单。
现在连楼下便利店老板都学精了。有天我听见他劝个想要扫码的年轻人:“这些平湖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一次的账号,可能比冰箱里的速冻饺子换得还勤快。”年轻人举着手机愣在原地,扫码页面的红光映得他脸发烫。
其实想想也挺纳闷的。以前邻居串门抓把瓜子就能聊半天,现在想交个朋友还得先准备红包。上个月我们单元楼新建的业主群,到现在都没凑齐一半住户,倒是附近的人功能里永远热热闹闹的。
昨天我又点开那个功能,这次注意到个细节。那些活跃账号的定位总在微调,刚才显示在公园长椅,刷新后就跳到了超市门口。这倒让我想起卖糖画的手艺人,铁勺走到哪儿,糖丝就跟到哪儿。
我侄子今年刚工作,他说公司里95后都在用各种社交软件。“叔,您那套过时啦!”年轻人说话总是这么直接。但看他每个月信用卡分期还款的数额,我又觉得有些东西从来就没变过。
昨晚散步时撞见社区民警在贴反诈海报,鲜艳的横幅正好挂在便利店门口。红底白字写着“警惕陌生网友的转账要求”,而横幅下方,两个年轻人正低着头快速滑动手机屏幕。他们的脸庞被屏幕光照得发亮,像两条游进深网的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