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市做服务的小巷子,江城服务小巷日常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56:15 来源:原创内容

清晨五点,天还蒙蒙亮,李大爷已经推开他那间不足十平米修理铺的木板门。吱呀一声,这声音像是个信号,唤醒整条江城服务小巷。他慢悠悠地拿出磨刀石和工具箱,在门口的小马扎上坐定,巷子便开始了一天的呼吸。

这条藏在吉林市老城区里的小巷,宽不过两米,两边挤满了各种小店。修鞋的、改衣服的、配钥匙的、修家电的,还有开了二十多年的自行车铺。巷子口的红砖墙上,用白漆写着“服务巷”叁个字,风吹日晒,字迹已经斑驳。

巷子里的手艺人们

“李师傅,帮我看看这鞋跟还能不能修?”穿着睡衣的大妈趿拉着拖鞋走过来,手里拎着双有点开胶的皮鞋。

李大爷接过来,对着光线眯眼看了看,“能修,钉两个钉子就好。你坐会儿,五分钟。”他的语气总是这样不紧不慢,像巷子里流淌的时间。

隔壁改衣服的张姨正踩着缝纫机,哒哒哒的声音有节奏地响着。“现在年轻人网购的衣服,十个有八个要改,”她边忙活边说,“昨天还有个姑娘买了条裤子,非要改成现在流行的喇叭款。”说完自己先笑了,手上的活却没停。

巷子深处飘来焊锡的味道,那是刘师傅在修一个旧电饭煲。“这东西买新的也就两叁百,主人非要修,”他摇摇头,“说是用惯了,顺手。”

不只是生意,更是生活

中午时分,巷子最热闹。上班族趁着午休来取衣服,学生推着掉链子的自行车来修理,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,专门来巷子里找王奶奶织的小袜子。

“这巷子里的师傅们,手艺好,价钱也公道,”常来的赵先生说,“关键是放心,不会像有些店,小毛病说成大问题。”

修车铺的孙师傅正给一个外卖小哥紧急补胎。“知道你赶时间,”他手上动作飞快,“马上好,不耽误你接单。”补完胎只收了五块钱,外卖小哥要扫码多付点,他直摆手:“该多少是多少,快忙你的去。”

老街坊们喜欢把这里当成聊天的地方。谁家的孩子考上学了,哪家的老人需要照顾,消息在巷子里传得比微信群还快。这种人情味,是商场里那些亮堂的专卖店给不了的。

变化中的坚守

巷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去年,巷子口多了个共享充电宝;今年,好几个店铺都贴出了收款码。李大爷也学会了用微信收钱,虽然他还是更习惯数现金。

“我在这巷子里叁十多年了,”李大爷一边磨着剪刀一边说,“看着多少店开了又关,多少人来了又走。就我们这些老家伙还守着。”

有个年轻人来找他学手艺,干了叁个月就走了。“说这行赚得少,又脏又累,”李大爷没多挽留,“现在的年轻人,理解。”

不过让他欣慰的是,最近有些二叁十岁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来这里。“他们说不图便宜,就图个踏实。”李大爷说着,眼里有了光。

傍晚六点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李大爷收拾好工具,准备关店。他看着夕阳把巷子染成金色,轻轻关上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。明天清晨五点半,这扇门还会准时打开,就像过去的叁十多年一样。

这条吉林市做服务的小巷子,在繁华的城市里像个小小的避风港。它不追赶什么潮流,只是安静地在那里,用最朴实的方式,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和记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