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光火车站附近站街,寿光车站周边街景
站台外的风景线
每次路过寿光火车站,我总会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出站口那条老街。说它是老街,其实也不算太老,就是那种典型的车站周边街道,商铺林立,人来人往。傍晚时分,路灯“啪”地一亮,整条街便笼罩在一片温吞吞的光晕里,既不太亮,也不太暗。
街角卖卷饼的大姐手法麻利,面皮在鏊子上“滋啦”一响,香气能飘出老远。旁边水果摊的老板正帮着一位拖着行李箱的旅客挑西瓜,手指“咚咚”敲两下,侧着耳朵听声儿。“保甜!”他这话也不知道是对顾客说的,还是对自己说的。再往前走几步,几家小宾馆的霓虹灯招牌已经亮了起来,闪着红红绿绿的光。
你说这条街特别漂亮吧,那真谈不上。地面偶尔能看到零星的烟蒂,墙角也难免有些小广告留下的斑驳印记。但奇怪的是,它就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。不像新建的商业区,干净得有些疏离。这里的每块地砖,好像都记录着无数个迎来送往的故事。
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
我特别喜欢坐在车站对面那家奶茶店的户外座位上,看着各色各样的人在这条街上走过。有刚下火车的旅客,一脸疲惫,边走边低头看手机导航;有来接站的人,踮着脚尖,脖子伸得老长,在人群中寻找熟悉的面孔。
记得有一次,我看见一位老大爷,提着个编织袋,在出站口来回踱步。过了好一会儿,有个年轻人跑过来,俩人也没多说话,就是互相拍了拍肩膀。那种沉默里的亲热劲儿,比什么拥抱都来得实在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这条街啊,它不光是条路,更像是生活的舞台,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短剧。
附近商店的老板们也都成了人精。谁是真要买东西的,谁是来问路的,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。问路的,他们耐心指点;真要买东西的,他们便热情招呼。这种察言观色的本事,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。
说到寿光车站周边街景,最生动的还不是这些固定的店铺,而是那些流动的小摊。早上是卖煎饼果子的,中午换成凉皮摊,到了晚上,烤串的炉子就支起来了。烟火气随着不同的时辰变换着味道,提醒着人们一天的时间流转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人们对车站周边的街道总是印象深刻呢?大概是因为这里充满了过渡的意味吧。它不是起点,也不是终点,而是中间那段说长不长、说短不短的距离。人们在这里短暂停留,然后各奔东西。
夜幕完全降临了,寿光火车站附近站街的灯光更加明亮了些。出租车排着队等在路边,司机们摇下车窗,互相聊着天。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汽笛声,又一批旅客即将踏上这片土地。这条街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迎送着,不喧哗,也不寂寞,自有它的一番热闹和从容。
我喝完最后一口奶茶,站起身来。街道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,照亮了行人前方的路。这条寿光车站周边街景,明天太阳升起时,又会是崭新的一天,又会迎来新的面孔和故事。想想这个,就觉得生活还真是挺有意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