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海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院后街品茶时光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3:45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乌海女子学院后街喝茶

学院后门那条小街,总带着点儿说不清的闲适。梧桐叶子沙沙响着,把阳光筛成细碎的金片,落在青石板上晃晃悠悠。转角那家叫"清韵"的茶室,木门推开时铃铛"叮铃"一响,像把外面的喧嚣都关在了身后。

老板娘四十来岁,系着靛蓝围裙在茶台前烫杯子。见人进来也不急着招呼,先递个温温的笑:"今天茉莉香片正好,要不要试试?"她总记得熟客的偏好——中文系的林姑娘爱滇红,美术系的小周喜欢太平猴魁,而总坐在窗边的王老师,永远点那壶熟普洱。

其实乌海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事,早成了姑娘们心照不宣的仪式。下午四点半下课铃响过,叁叁两两的身影便沿着围墙溜达过来。茶室里飘着水沸的咕嘟声,混着隐约的书页翻动声。有人咬着笔杆对论文发愁,有人窝在沙发里读诗集,还有个总穿白毛衣的姑娘,永远在织那条似乎永远织不完的围巾。

记得某个雨天的黄昏,茶室里就我和老板娘两个人。她突然说起十年前刚开店时,第一个推门进来的是个拄拐杖的老教授。"他说这地方缺个能静心喝茶的角落,"她往紫砂壶里注水,茶叶在杯中舒展成完整的春天,"现在想想,这乌海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传统,还真是从那时开始的。"

茶香是有记忆的。桂花乌龙飘香时,总让人想起去年秋天的校园艺术节;某天突然闻到熟悉的姜花香,才惊觉又到了期末复习周。那些在茶室里轻声讨论社团活动的女孩,转眼就捧着简历准备实习,唯一不变的是推门时那声清脆的铃响。

偶尔会有毕业多年的学姐回来,坐在老位置点同样的茶。她们打量着墙上新添的干花装饰,或者窗外新漆的长椅,但茶杯端起时的那份从容,倒和当年一模一样。有个在外企工作了五年的学姐说,每次压力大时,最怀念的就是在学院后街品茶时光里养成的习惯——"慢慢喝完一杯茶,天大的事也显得没那么急了。"

暮色渐浓时,茶室暖黄的灯光亮起来。有个女孩在角落轻轻抽泣,对面朋友默默递过纸巾,另两个姑娘假装专注地研究茶叶罐上的标签。这种体贴的默契,大概也是茶香熏出来的。等那女孩破涕为笑,老板娘适时送去一碟新烤的杏仁饼:"尝尝,甜的。"

茶杯里的故事永远讲不完。新采的明前龙井带着山野清气,陈年普洱沉淀着光阴的重量,而那些在茶香中交换的梦想、烦恼与小心思,都成了学院后街品茶时光里最鲜活的部分。当月亮爬上梧桐树梢,茶客们陆续离开,铃铛声次第响起,像在为这平凡却珍贵的一天画上温柔的句点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