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连浩特海选场子,口岸城市选拔活动现场
夏日的二连浩特,阳光明晃晃地洒在国门之上,把整个口岸城市照得透亮。就在离国门不远的一处活动中心里,人声鼎沸,热闹劲儿隔着老远都能听见。这里正在进行的,正是当地人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的“二连浩特海选场子”。
推开活动中心那扇厚重的门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。嚯,里面真是座无虚席!前排坐着神情专注的评委,后排和过道都站满了围观的老乡。舞台上,一个穿着蒙古袍的小伙子正引吭高歌,那嗓音,浑厚得像是从草原深处刮来的风。
舞台上的百样人生
你说这海选场子有什么魔力,能吸引这么多人?我站在台下琢磨着,看着一个个上台的选手,忽然就明白了。这不单单是个比赛,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咱们口岸城市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。
你看那个皮肤黝黑的货车司机,他说自己常年跑中蒙货运,在漫长的边境线上,音乐是他最好的伙伴。他唱的《鸿雁》,每个字都带着在路上的人才懂的漂泊感。评委问他为什么来参加,他搓着手,憨厚地笑了:“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我们这些跑运输的,心里也装着诗和远方。”
还有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姑娘,看着也就七八岁,大大方方地跳了段蒙古舞。她说她爸爸是中国人,妈妈是蒙古国人,她在二连浩特出生、长大。“我喜欢在这里跳舞,”小姑娘眨着眼睛,“因为在这里跳舞,好像能把两个国家的人都跳高兴了!”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掌声。
要说这二连浩特海选场子,真是什么能人都有。有做边境贸易的商人上来唱俄语歌,有宾馆服务员表演茶艺,连口岸检疫站的工作人员都上来说了段自编的顺口溜。每个人站在台上的时间不长,就那么几分钟,可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分钟,让你觉得,这座城市的脉搏,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在跳动着。
我在台下听着,忽然想起早上在市场上看到的那些忙碌的身影——卖奶食品的大妈、牵骆驼招揽游客的小伙、报关行里步履匆匆的职员。现在站在台上的,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吗?
口岸城市的精气神
你说为啥这么一个海选活动,能在二连浩特引起这么大的反响?我寻思着,可能正因为这里是口岸,是国门,每天看着人来人往,看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汇,老百姓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开放的劲儿,不怕展示自己,也愿意给别人鼓掌。
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老大爷,他跟我说,他每场都来,“这不比看电视有意思?台上都是咱们自己人!”他说着,指了指舞台,“你看那个正在拉马头琴的小伙子,是我家楼下超市老板的儿子,平时闷声不响的,谁知道他还有这手艺!”
确实,这个口岸城市选拔活动现场,就像是个大聚会,把平日里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都聚到了一起。你在这能看到最地道的民族服饰,能听到最原生态的长调,也能感受到最新潮的流行歌曲。这种混搭,别的地方还真少见。
评委席上,一位当地文化馆的老师中场休息时对我说:“通过这些选手,你能感受到咱们这座边境小城的温度。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由这么多活生生的人、这么多真实的故事组成的。”
天色渐晚,活动还在继续。门外,二连浩特的街道上车来车往,国门那边依然有排着长队等待通关的货车。而门内,这个临时的舞台还在上演着普通人的不普通时刻。也许,这就是生活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在看似平凡的日子里,总有人愿意点亮一束光,照亮自己,也温暖别人。
走出活动中心,晚风吹在脸上,舒服极了。回头看看那扇依然热闹的门,心里想着,明儿还得来——这样的热闹,这样的鲜活,在二连浩特的海选场子里,还在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