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相似名称的区域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3:40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一个称呼的由来

在荆州大学城附近闲逛,如果你向老生们打听路,偶尔会听到一个有点特别的词——“炮楼”。第一次听见的人多半会一愣,脑子里瞬间闪过战争片的画面。但当你顺着指引看过去,就会发现,那不过是几栋孤零零立在周边、样式老旧的筒子楼。它们和周围新建的学生公寓、商业街区比起来,确实显得格格不入,又高又窄,窗户密密麻麻,还真有点军事堡垒的架势。

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?好像谁也说不清一个确切的起源。它可能就是某一届学长学姐随口一叫,就这么一届一届传了下来。你想啊,新生入学,看着这些楼造型奇特,问师兄:“那是什么楼?”师兄半开玩笑地回答:“咱这儿都叫它炮楼。”得,一个新的地名就这么诞生了。它没写在任何官方的地图上,却深深印在每一届学生的记忆里。这种民间自发产生的称呼,往往比规规矩矩的“齿齿栋”更有生命力,也更有趣。

说到底,“炮楼”这个叫法,带着点学生们的调侃和自嘲。这些楼可能曾经是某些院系的旧教室,或者是很早一批的教职工宿舍,如今在飞速发展的大学城旁边,它们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学生们用这种略带戏谑的名字,给这些冰冷的建筑赋予了独特的性格,也让它们成了校园文化的一个隐秘注脚。

不止一个的“炮楼”

有趣的是,如果你和多几个学校的同学聊聊,会发现一个现象:好像很多大学城周边,都有那么几个被冠以类似奇怪别称的地方。这几乎成了高校周边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了。

比如,我听说在另一个城市的大学聚集区,学生们管一片低矮破旧、布满小餐馆和出租房的区域叫“战备路”。这名字听起来也是硝烟味十足,仔细一问,原来是因为那条路上餐馆竞争激烈,学生们为了“解决吃饭问题”而“奋战”,故得此名。还有的地方,因为快递点集中,货架林立,被学生们戏称为“军火库”,取“收取弹药(快递)补充给养”之意。这些称呼,和“炮楼”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你看,大学生们总能用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,给身边的环境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。这些“区域别称”五花八门,听着好笑,细想之下,又非常准确地抓住了那个地方最核心的特征。它们不是官方命名,却比官方命名更鲜活、更接地气,构成了校园生活最真实的一面。

这些别称的流传,靠的是口耳相传,是叠叠厂上的老帖,是社团群里心照不宣的暗号。它们成了一个标识,一种认同。当你也能熟练地用这些“黑话”指路、描述地点时,仿佛就获得了一种身份的确认——嗯,你是这里的“自己人”了。

称呼背后的校园记忆

所以,当我们谈论“炮楼”,或者谈论其他那些奇奇怪怪的“区域别称”时,我们其实在谈论什么呢?我想,我们谈论的是一种共同的情感记忆。

那栋被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,里面可能藏着学长姐们通宵复习的教室,可能有一家便宜又好吃的煎饼果子摊,可能是情侣们第一次约会见面的老地方。这些发生在特定地点里的故事,因为一个独特的称呼而被凝固、被铭记。“炮楼”不再只是一栋楼,它是一段青春的坐标。

这些由学生们创造并沿用的民间地名,是校园文化最生动、最不经雕琢的部分。它们也许登不上大雅之堂,但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。几年之后,当你离开校园,回想起大学生活,那些规整的教学楼、图书馆的名字或许会模糊,但像“炮楼”、“战备路”这样独特的称呼,一定会带着当时的故事和心情,清晰地跳出来。

城市在变,校园也在变。也许某一天,那些真正的“炮楼”会因为规划改造而被拆除,原地拔起崭新的现代化大楼。但“炮楼”这个名字,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一届届学生的集体记忆和调侃精神,可能会换一种方式,在校园传说里继续存在下去。这,可能就是这些“相似名称的区域别称”最宝贵的价值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