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那里有站小巷,敦煌那条有站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5:41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朋友,你听说过“敦煌那里有站小巷”吗?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,是从一位刚从西北回来的老背包客口中。他当时眯着眼,回味似地说:“你要是去了敦煌,别的景点可以缓一缓,但那小巷,得去找找。” 这话说得,像一句谜语,反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。

这名字听着就怪,是吧?“那里有站小巷”,像个没说完的句子。站,是车站的站,还是站立不动的站?没人能说清。我揣着这个疑问,真的到了敦煌。问起本地出租车司机,他咧嘴一笑,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说:“哦,你说‘敦煌那条有站的小巷’啊,知道知道,就在老街那头。”

巷口的风

车子在一个不起眼的路口停下。眼前,就是那条“敦煌那里有站小巷”。说它是巷,其实更像两排老房子挤出来的一道缝,窄得只容两叁人并肩。巷口有棵老槐树,枝叶茂密,投下一地斑驳的影子。风从巷子深处吹出来,带着一丝凉意,和主街上干燥的热风截然不同。这风里,好像混着点旧书卷和泥土的味道。

我站在那儿没动,这就是“站”字的由来吗?让路过的人,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?

巷子里的“站”

往里走,才发现这“站”字,另有乾坤。巷子不长,却有好几处让人想“站”住的地方。一个卖老式杏皮水的小摊,老板娘不吆喝,就安静地坐着;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,坐在自家门槛上,手里摆弄着一个快要完工的敦煌乐舞小泥人,栩栩如生。他看见我,只是点点头,继续手里的活计。那样子,不像在做生意,倒像是在守护一门老手艺。

再往里,墙壁变得有趣起来。青砖墙上,偶有斑驳的壁画痕迹,飞天的衣裙、乐师的轮廓,模糊却又顽强地存在着。这绝不是景区里那种精致的复制品,它们更像是从墙里面自己生长出来的,带着岁月的包浆。我忽然明白了,这条小巷,它自己就是一个“站立”着的存在。它没有被时光的洪流冲走,也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改造,它就那么固执地、安静地“站”在这里,守着一些快要被遗忘的东西。

这种感觉很奇妙。外面就是繁华的现代都市,车水马龙,而一踏入这条“敦煌那里有站小巷”,世界就慢了下来。时间在这里仿佛变得黏稠,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它缓缓流淌的节奏。

我走到巷子尽头,那里有一面稍宽阔的墙,上面用朴素的色彩画着佛教本生故事的一个片段,没有署名,不知出自何人之手。画工谈不上顶尖,但笔触里有一种真诚的信仰。旁边有个本地的中年人,看我看得入神,便凑过来说:“这画,有些年头喽。我们小时候就在这儿。” 他语气里的那份平淡,仿佛在说一位老邻居。

那一刻我懂了。这条小巷,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它就是生活本身。那壁画、那手艺、那杏皮水的味道,都是这条“敦煌那条有站的小巷”还在呼吸、还在跳动的证明。它“站”成了一种姿态,一种对抗遗忘的、温柔的坚守。

离开的时候,我又回头望了一眼。夕阳给巷口的老槐树镀上了一层金边,“敦煌那里有站小巷”静静地立在那里,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。我没有买到什么特别的纪念品,但心里却被装得满满的。那份由古老砖瓦和人间烟火共同酿造出的宁静,大概就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