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沂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通话服务500元叁小时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消息,说新沂有个初中生提供500元3小时电话服务。刚看到时我还纳闷,现在中学生零花钱都这么挣了?
后来打听才知道,原来这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家里就剩奶奶带着他。那通叁小时电话,其实是打给一年没回家的爸爸。
电话两头的温度
孩子班主任跟我说起这事时直叹气。那晚孩子握着手机躲在被窝里,从期末成绩说到奶奶的风湿病,从同桌的恶作剧说到巷口新开的小卖部。说到最后带着哭腔问:“爸,我考上一中了你回来看我吗?”
五百块钱是孩子攒了整整一年的硬币——春节压岁钱、早饭省下的、捡瓶子卖的。他总觉得,要是付钱打电话,爸爸就会像对待工作那样认真听完。
这种学生通话服务在我们这儿挺常见。好多留守家庭的孩子,都指望着那根电话线牵住远方的亲情。
去年镇中学做过统计,全校七成学生父母至少一方在外务工。孩子们最怕过年,过完年就意味着又要开始数日子。
藏在数字背后的期盼
现在想想,那5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,更像是孩子用笨拙的方式在说:我的想念很贵重,贵重到值得用全部积蓄来证明。
隔壁李婶的孙女每次打电话都要算时差,生怕吵到在迪拜打工的妈妈休息。有次她偷偷告诉我,要是通话能计费就好了,“那样妈妈会不会多聊几分钟?”
这些孩子早早就明白,成年人的世界里有种东西叫“等价交换”。
镇上开小卖部的老周经常帮孩子们充话费。他说有些孩子连买练习本都挑最便宜的,但给外地父母打电话时从来不计较时长。
或许在孩子们心里,电话那头传来的笑声,比什么都珍贵。
我们这代人该想想了。当孩子需要靠付费来换取父母的倾听时,是不是有些本该无价的东西,正在被悄悄标上价格?
就像巷子口那棵老槐树,年复一年看着孩子们在树底下等电话。树叶绿了又黄,有些等待,始终没等到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