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泉州火车站外的小巷弄
走出泉州火车站出站口,热浪混着汽车鸣笛声扑面而来。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广场上,目光越过川流不息的马路,落在对面那片拥挤的民居间。几条窄巷像毛细血管般蜿蜒深入,与身后崭新的火车站形成了奇妙的对照。
穿过人行天桥时,行李箱轮子在铁板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。桥下的车流永不停歇,而桥那头的小巷却像另一个世界,安静地等待着什么。
巷口初印象
站在巷口犹豫了片刻。说真的,要不是接我的朋友堵在路上,我大概永远不会注意到这些藏在繁华背后的角落。阳光被两侧楼房切割成细长条,落在斑驳的墙壁上。电线在头顶交错成网,几只麻雀停在上面,倒是自在得很。
往里走了几步,空气突然凉爽起来。泉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比想象中要深,两侧的老房子挨得极近,阳台几乎要碰在一起。晾晒的衣物在微风中轻轻晃动,像是这片区域的旗帜。
这时我才注意到巷子里的声音——电视节目的对话从某扇窗户飘出,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刺啦声,还有老人用闽南语慢悠悠的聊天。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居然出奇地和谐。
继续往里走,发现这条巷子其实是个小社区。杂货店老板坐在店门口摇着蒲扇,理发店的旋转灯箱蒙了层灰,但还在转着。偶尔有摩托车小心翼翼地从身边经过,司机和路边的居民熟络地点头打招呼。
偶遇老泉州
在一家甜品店门口停下脚步。玻璃柜里摆着四果汤、石花膏,都是泉州传统的夏日甜品。老板娘正低头削着仙草,手法熟练得很。“试试看咯,都是用土法做的。”她头也不抬地说,好像知道我在犹豫什么。
坐在店里的小凳子上,瓷碗冰凉冰凉的。四果汤的清甜在舌尖化开,顿时觉得刚才的暑气消散大半。老板娘这会儿闲下来,倚在门边看我吃:“这条泉州火车站外的小巷弄啊,比火车站年纪还大呢。”
她说以前没有火车站的时候,这里就是一片老居民区。后来车站建起来,好多人家搬走了,但还有些老人舍不得走。“住惯了呀,”她笑着说,“听不到火车的声响反而睡不着觉。”
墙上的老照片印证着她的话——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巷子,比现在更窄,但热闹得多。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大人们坐在门槛上喝茶聊天。
我突然想到,在人人匆匆经过的火车站对面,竟然藏着这样一片坚守着旧时节奏的天地。旅客们忙着赶路,却不知道一街之隔的地方,时间走得慢了许多。
巷弄今昔
吃完甜品继续闲逛,发现这条泉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也在悄悄变化。几家青年旅舍的招牌很新,墙上的涂鸦透着文艺气息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,却意外地和谐。
转角处有家茶叶店,老板正在泡茶,见我在门口张望,便招手邀我喝一杯。“这条巷子啊,就像铁观音,”他边洗茶具边说,“第一口觉得平常,细细品才能尝出味道。”
他的话让我想了很久。确实,初看这条泉州火车站外的小巷弄,只觉得它普通甚至有些杂乱。但走得越深,越能感受到那种藏在市井里的生命力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亮起温暖的灯光。炊烟的味道更浓了,还飘着淡淡的香火气——这里的人家似乎还保留着每日敬香的习惯。
朋友打电话来说快到火车站了,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巷子里转了一个多小时。往回走时,忍不住数次回头。巷子深处点点灯火,像是对我这个过客的温柔送别。
重新站在天桥上,身后的巷子安静地隐入夜色,面前的火车站依旧灯火通明。这两个世界相距不过百米,却各自守着不同的时间。我想,下次若有机会再来泉州,一定要再走进这些巷子,尝尝那碗四果汤,听听那些老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