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绵竹小街辩辩快餐体验
绵竹的小巷子总是藏着些让人意外的东西。那天我只是随便溜达,拐进一条叫不上名字的窄巷,青石板路被雨水打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枝叁角梅。走着走着,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麻辣香味,抬头就看见了那家小店——门脸不大,招牌上简单写着“蚕蚕快餐”。
木门推开时带动了头顶的风铃,老板娘从厨房探出头来招呼:“吃点啥子?”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窗外正好能看见巷子里晾晒的衣物在风里飘荡。菜单就写在墙上的小黑板上,字迹有些褪色了。
巷子里的家常味道
点了个招牌牛肉面,等着的时候听见后厨传来切菜的咚咚声。这声音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在厨房忙碌的样子。老板娘边擦桌子边和我聊天,说他们在这巷子里开了十多年,来的多是街坊邻居。“现在年轻人喜欢点外卖,但我们的味道始终没变过。”她说话时眼角挤出细密的皱纹。
面端上来,热气模糊了我的眼镜。汤底是牛骨熬的,喝得出来花了时间。牛肉切得厚实,炖得恰到好处,筷子一夹就散开。最让人惊喜的是那股熟悉的绵竹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味道——不是说有多特别,而是那种踏实的、让人安心的家常味。我边吃边想,现在这样的店真的不多了。
隔壁桌坐着个老大爷,慢悠悠地吃着红油抄手。他说自己每天中午都来,就为这口老味道。“大饭店的菜精致是精致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”他咂咂嘴,“可能是少了点人情味吧。”
我低头继续吃面,热汤下肚,整个人都暖和起来。透过蒸腾的热气看出去,巷子里有骑着自行车经过的人,车铃叮当作响。这样的绵竹小街辩辩快餐体验,让人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时光。
店里收音机放着老歌,声音断断续续的。老板娘闲下来的时候,就坐在门口择菜,和路过的人打招呼。她说这条巷子马上就要改造了,不少老邻居都搬走了。“但我们还在这儿,”她笑了笑,“总得有人守着这些老味道。”
结账时我又看了一眼这个小店,阳光正好斜射进来,在旧桌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走出门时风铃又响了,像是在说再见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这个简单的小店,却让人的心突然就静了下来。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愿意专门找来,就为这一碗面,这一段安静的时光。
巷子外的世界车水马龙,而这里还保留着最初的模样。下次来绵竹,我一定还会再拐进这条小巷,尝尝别的菜,听听新的故事。毕竟这样的地方,这样的味道,是吃一次少一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