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云港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相似称呼的楼群
走在连云港大学城旁边,你可能会听到学生们随口提起一个词——“炮楼”。我第一次听见的时候,心里就咯噔一下,这名字起得,可真够直白的。
这些楼啊,就矗立在校园周边,楼层不高不矮,外观嘛,也说不上多特别。可为什么偏偏得了这么个称呼?这还真得从学生们的生活说起。大学城附近,地价相对便宜,催生了不少专门建给学生租住的公寓楼。这些楼往往布局紧凑,一间挨着一间,远远看去,窗户密密麻麻,有点像军事堡垒里的观察孔。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届学生开始,这个带着点戏谑和调侃的“炮楼”称号,就这么口耳相传地叫开了。
一个称呼的诞生
你细品这个叫法,它没啥恶意,更多的是学生们的自嘲和幽默。想象一下,期末熬夜复习,抬头看见对面楼里也亮着好几盏灯,那种“战友”般的感觉就来了。大家住得近,生活节奏也像,这“炮楼”仿佛成了并肩作战的根据地。日子久了,这个称呼反而成了这片区域的一个独特标签,甚至带点亲切感。
类似的叫法其实不少见。几乎每个大学周边,都有那么几栋被学生起了外号的楼。有的因为外墙颜色被叫成“红楼”,有的因为总也等不到的电梯被称为“修行阁”。这些独特的命名,构成了校园文化有趣的一角。它们不像官方名称那样严肃,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,是学生们共同记忆的密码。
说到这些楼群,它们的存在确实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实际需求。学校宿舍紧张,或者想有更多个人空间的学生,往往会选择这里。楼下通常就是各种小吃店、打印社、便利店,生活极其方便。可以说,这些“炮楼”及其周边,自发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社区。
当然,这些楼群的密集也存在一些问题。比如高峰期等电梯真是考验耐心,楼道里偶尔也会显得拥挤。但即便如此,对很多在这里生活过的学生来说,这些不便似乎也成了记忆的一部分,多年后回想起来,反而成了笑着谈论的往事。
这些民间称呼的生命力往往超乎想象。它们不写在任何官方文件上,却牢牢扎根在学生的口头禅里。一届学生毕业了,新一届学生又会自然而然地接过这个叫法。它像一种无形的传承,连接着不同时代的校园记忆。
有时候我想,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或许比正儿八经的地名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。它们捕捉到了建筑的特点,融入了使用者的情感,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讲述了那里发生的故事。“炮楼”这个词,听起来不那么高雅,但它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,是朋友间的串门闲聊,是青春里一段真实而鲜活的日子。
所以啊,下次如果你在连云港大学城附近,再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大概就能会心一笑了。它不只是几栋普通的建筑,更是一代代学生青春记忆的容器,装着那些对于奋斗、友谊和成长的平凡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