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壁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0:43:48 来源:原创内容

鹤壁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就像这座城市褪去光鲜外套后露出的棉布衬里,皱巴巴的,却带着体温。每次从车站汹涌的人潮里挤出来,我都会下意识地往那边走,仿佛那里有个阀门,能拧开被旅途塞满的喧嚣。

巷口总是老样子。几家卖副食的小店,红色褪成粉色的招牌,门口歪歪扭扭停着几辆电动车。空气中混杂着刚出炉的烧饼的焦香、旁边水果摊飘来的若有若无的甜,还有一点铁轨带来的锈蚀气味,它们奇妙地糅合在一起,成了这里的专属味道。往里走几步,喧闹声便像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,世界瞬间安静下来。

巷子里的慢时光

这条车站后街的小胡同,和几步之隔的火车站广场,完全是两个节奏。广场上是奔跑、催促、一遍遍的广播;巷子里呢,时间是黏稠的,流动得极慢。一位老爷子坐在自家门口的马扎上,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唱着豫剧,他眯着眼,手指跟着节奏在膝盖上轻轻敲打。旁边理发店的老师傅,不紧不慢地给客人围着白布,推子发出规律的嗡嗡声,听得人几乎要睡着。我心里常想,也许正是这条小巷子,收容了那些被火车匆忙卸下,却又无处可去的心事。

再往里走,能看到一些老式居民楼的侧面,墙皮剥落的地方,露出深浅不一的砖红色。阳台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,像挂起来的万国旗。有一家门窗紧闭,窗台上却摆了好几盆茂盛的绿萝,绿油油的藤蔓执着地向下垂挂,给这面灰扑扑的墙添了唯一的亮色。你看,生活即使在不那么起眼的角落,也总有它自己表达生命力的方式。

我注意到一个蹲在墙角修理自行车的大叔,工具摊了一地。他额头上冒着细汗,手上沾满油污,却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。我站了一会儿,他抬起头,对我咧嘴一笑:“这老伙计,跟我多少年了,有点脾气正常。”他的话不多,却让人觉得踏实。在这里,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修,而不是换,人和物的关系,似乎也更长久一些。

声音与记忆的拼图

要说这条鹤壁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最迷人的地方,大概是它的声音。远处火车进站时沉闷的汽笛,近处居民炒菜的滋啦声,小孩的哭闹,大人的闲聊,还有那不知从哪扇窗户里飘出来的电视剧对白……它们交织成一张网,网住的是最真实的市井烟火气。我有时会猜,那个在窗口看电视剧的人,看到的是第几集?那个哭闹的孩子,是不是因为想吃糖而被妈妈拒绝了?这些无端的联想,让穿行其间的过程,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沉浸式体验。

巷子深处有家烧饼铺,是我每次必去的。店主是对中年夫妻,配合默契,一个揉面擀饼,一个看炉火烘烤。刚出炉的烧饼,烫手,金黄酥脆,面香扑鼻。我每次都会买两个,靠在旁边的电线杆上趁热吃完。什么烦恼啊,旅途的疲惫啊,好像都随着那一口热乎气,给咽到肚子里消化掉了。这种简单的满足,在别处是很难找到的。
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,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,而是昏黄的、温润的光。光影把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也让这条车站后街的小胡同变得更加柔和。我转身往回走,准备去赶下一趟列车。走出巷口,重新汇入车站广场明亮而冰冷的光线里时,我感觉自己像是充满了电。那条巷子,它就在那里,不迎合谁,也不驱赶谁,它只是静静地,为这座城市保留着一份不慌不忙的底色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