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顺喝茶上课群,抚顺品茶学习交流组
一个属于茶友的小天地
那天刷手机,偶然被一个叫“抚顺喝茶上课群”的名字给吸引了。喝茶就喝茶呗,怎么还“上课”呢?我这心里头直犯嘀咕,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点了进去,没想到,这一下就打开了个新世界的大门。
进去一看,嚯,群里可真热闹。有人在晒自己刚入手的普洱,照片拍得那叫一个诱人;有人在讨论昨天泡的岩茶,火功是轻是重,回甘怎么样;还有人在请教,为啥自己泡的绿茶总带点苦涩味。群主和管理员时不时就会发个通知,说本周六下午有个“品茶学习交流组”的活动,主题是“如何辨别白茶的不同年份”。我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“上课”是这个意思,不是正儿八经地坐在教室里,而是一群爱茶的人聚在一起,互相学习,交流心得。
我属于那种爱喝茶但不太懂门道的人,平时自己瞎泡,全凭感觉。在群里“潜伏”了几天,看大家聊得头头是道,我也忍不住问了句:“那个……泡铁观音,水温到底多少度合适啊?”刚发出去没几秒,就好几个人回复我。有人说用沸水才能激发出香气,有人建议95度左右免得烫坏了茶叶,还有位老大哥直接发了段小视频,详细讲解怎么通过观察水泡来控制水温。那种感觉特别好,就像身边突然多了一群热心肠的老师傅,没有一点架子,巴不得把知道的东西都告诉你。
后来,我鼓起勇气参加了第一次线下活动。地点就在一个成员开的茶室里,环境雅致,大家围坐一圈。那次的主题是“普洱茶的品鉴”。主讲人不是啥专家教授,就是群里一位喝了十几年普洱的资深茶友。他拿出好几款不同年份、不同山头的茶饼,让我们一边喝一边对比。从干茶的颜色、香气,到冲泡后的汤色、口感,再到叶底的形态,他讲得特别细。我以前喝普洱就感觉是一个味儿——陈味儿,那天才真正尝出了樟香、枣香、蜜香的区别,感受到了什么叫“喉韵”。
这种“上课”方式,一点都不枯燥。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提问,随意交流。说到某款茶,立刻就能喝到;喝到嘴里有啥感觉,马上就能说出来讨论。错了也没人笑话你,反而会帮你分析原因。可能就是水温没控制好,或者出汤时间慢了几秒。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感觉,比看十本书都来得实在。
现在,这个抚顺喝茶上课群已经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微信群,更像是一个线下的俱乐部,一个能让心灵放松的角落。在这里,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对于茶的知识,更认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我们因为一杯茶而相识,在一次次“品茶学习交流组”的活动中,从陌生人变成了可以分享生活、无话不谈的老友。周末的午后,相约喝茶,已经成了一种习惯,一种期待。如果你也在抚顺,也对茶感兴趣,不妨也来找找看,说不定也能找到属于你的那片小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