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冈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周边两百元的情感故事
老街转角的小店
黄冈老城区有家理发店,玻璃门上贴着"洗剪吹20元"的红字。老板娘阿珍总爱在午后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择菜,偶尔抬头看看街景。这条街马上就要拆了,左邻右舍搬得七七八八,只有她那把旧吹风机还在嗡嗡作响。
退伍老兵周师傅每天雷打不动来刮胡子。其实他家里有电动剃须刀,但偏要花十块钱来这儿躺半小时。有回他发着烧还坚持过来,阿珍边磨剃须刀边嗔怪:"烧糊涂了还讲究这些。"周师傅眯着眼笑:"闻惯你这消毒水味儿,比吃药管用。"
街尾五金店老板经常拎着保温桶过来。去年他媳妇重病时,阿珍悄悄往桶里多塞过几次红烧肉。现在他每次付钱都故意多放几张钞票,阿珍总能把零钱算得清清楚楚。
两百块的约定
周师傅的退休金到账那天,特意包了个两百块红包。阿珍攥着皱巴巴的钞票愣了半天,突然转身从柜台里摸出件新围裙:"正好,给你试试这个。"其实那围裙是去年进货时搭的赠品,在箱底压得满是折痕。
五金店老板有次喝多了,蹲在理发店门口抹眼泪:"我媳妇走之前说...说最对不起你这儿没收回的200块钱账。"阿珍把晾在街边的躺椅收回屋里:"她总说我染发膏调得最好。"其实那笔账她早从记账本上撕了,纸角还留着暗黄色的药渍。
拆迁通知贴满整条街那晚,周师傅摸着新剃的青头皮叹气:"搬去儿子家后,理次发得八十。"阿珍正在扫地上的碎发,扫帚突然停在半空:"新城区的店租每月要叁千呢。"
叁个月后,在老街原址新建的购物中心地下一层,人们发现了熟悉的红字招牌。周师傅现在要转两趟公交才能来,但总记得带着自家腌的酸菜。五金店老板在新市场租了摊位,仍经常提着保温桶来串门。有回他女儿好奇问:"爸,这阿姨剪头发特别好吗?"他拧开保温桶盖,排骨汤的热气模糊了镜片:"这儿啊,刮胡子送唠嗑,剪头发赠人情。"
阿珍最近总在记账本背面写写画画,周师傅偷瞄过几次,隐约看见"轮椅坡道""防滑地砖"之类的字眼。昨天她突然问来染发的姑娘:"你说现在年轻人会喜欢那种能加热的洗头椅吗?"午后的阳光透过采光井洒进来,那把用了十年的旧吹风机,还在柜台上轻轻嗡鸣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