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哈尔滨站旁的小巷
隔着百年的烟火气
哈尔滨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总让我想起老舍笔下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片段。每次从火车站南广场出来,绕过气派的候车大楼,往右手边一拐,仿佛瞬间切换了频道。前脚还是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和匆忙的商务人士,后脚就踏进了慢节奏的生活现场。
这条小巷子其实没有正式名字,当地人都管它叫“站北小街”。路面不算宽,两侧是老式的六层居民楼,墙皮有些斑驳,露出里面砖红的底色。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最热闹,卖炸鸡架的小推车吱呀作响,油锅里翻滚着金黄的鸡块,香味能飘出半条街去。旁边水果摊的喇叭循环播放着:“冰糖心苹果,十块钱叁斤——”
往里走几步,有个修鞋的老爷子,他的摊位固定在邮政局宿舍楼的墙角。我去过几次,每次他都是那身藏蓝色工装,鼻梁上架着老花镜,手指粗糙但特别灵巧。有回我问他在这干了多少年,他头也不抬:“搬过来就在这儿,房子是1992年建的。”我算了算,比我的年纪还大。
再往里,有个特别窄的岔路口,只能容两个人并肩通过。路口第一家是个裁缝铺,玻璃门上用红漆写着“改裤脚、换拉链”。老板娘是个微胖的中年妇女,见人总是笑眯眯的。她说她从小跟着父母住在这片,经历了叁次火车站改造。“最早那边还是绿皮火车呢,现在都高铁了。就我们这儿,几十年没咋变。”
确实,站在巷子里抬头望,能看见远处哈尔滨站崭新的穹顶,玻璃幕墙在夕阳下反着光。可低头看巷子,还是水泥地面,还是那些熟悉的小店。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很奇妙,像同时看着这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。
巷子深处有家烧饼店,开了二十多年。店主是个沉默的中年人,每天凌晨叁点就开始和面。他家的烧饼外层酥脆,里面柔软,带着恰到好处的椒盐味。很多老街坊搬走了,还会特意坐车回来买。有个大妈告诉我:“别处做不出这个味儿,这是老道外的味道。”
黄昏时分,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,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。空气中混合着炒菜的香味、油炸食物的气息,还有老房子特有的那种淡淡的潮湿味道。这种生活气息,是那些光鲜的商业街永远复制不来的。
听说这片已经列入了改造计划,可能过不了几年就要拆了。修鞋的老爷子说:“拆就拆吧,我也该退休了。”裁缝铺的老板娘倒是挺乐观:“到时候租个门面,还在火车站附近干。”
我站在巷口回头看,暮色渐浓,各家的灯火次第亮起。这条哈尔滨站旁的小巷,就像城市记忆的一个切片,保留着最真实的市井模样。那些斑驳的墙面、熟悉的小摊、几十年不变的烟火气,都在诉说着属于普通人的故事。而这些故事,或许比任何旅游攻略都更能让人理解这座北方名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