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打叁小时长途
窗外断断续续传来邻居家孩子的哭闹声,我盯着手机屏幕上五十元的话费余额提醒,突然想起表弟上周在家庭群里发的消息。他说现在冷水江有些初中生之间流行着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——花五十块钱,就能和远在异乡的亲人通上整整叁小时电话。
等等,叁小时?五十块?我第一反应是这年头还有谁用这么传统的方式联系啊。微信视频不要钱,语音通话按着屏幕说到嗓子哑也花不了几个钱。可转念一想,这事儿好像没那么简单。
长途电话里的温度
我特意问了在冷水江当老师的同学。她说班上确实有几个孩子每周都会用这个“冷水江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。有个叫小斌的男生,父母都在温州打工,每到周日下午就会去镇上的通讯店,花五十块钱买张特制的电话卡。店老板会帮他把线路接到一个小隔间,那里有部老式电话机。
“阿姨你不知道,那孩子讲电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。”同学这么形容。小斌会抱着电话汇报这周数学考了多少分,篮球赛赢了几个球,最后总是压低声音问:“爸妈,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?”电话那头的声音透过听筒隐隐约约传出来,在小房间里来回碰撞。
我突然意识到,这种看似过时的通讯方式,或许藏着现在视频通话给不了的东西。不用在意镜头前的形象,不会因为网络卡顿打断情绪,就只是听着对方的呼吸声,感受着电磁波那头传来的温度。
现在的孩子真挺不容易的。表面上个个都有智能手机,可真正能和父母说上几句贴心话的时间少得可怜。要么父母忙,要么孩子嫌烦,视频通话经常变成“吃饭了吗”“钱够花吗”的固定流程。反倒是这种需要真金白银换来的通话时间,让人格外珍惜。
五十元背后的故事
说到这个学生50元打叁小时长途的套餐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通讯店老板老周告诉我,这是专门和运营商谈的优惠线路,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留守学生。这些孩子平时省吃俭用,把零花钱攒起来,就为了周末能痛痛快快和父母说说话。
“有些孩子讲着讲着就哭了,我就在外头把音乐声调大点。”老周说着,往柜台上的铁盒子里扔了串钥匙,“他们打完电话眼睛红红的走出来,但脸上都带着笑。”
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。老周说孩子们打电话都有自己的一套仪式——先把要说的事写在草稿纸上,通话时把听筒紧紧贴在耳朵上,好像这样就能离父母更近些。打完电话,那张写满字的纸通常会小心折好放进口袋,有的孩子会保留一整沓这样的通话草稿。
这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也曾经历这样的阶段。那时候没有手机,和在外地工作的父亲通信,每封信都要反复读上好几遍。现在通讯发达了,那种捧在手里的重量感却消失了。
或许冷水江这些初中生选择的,不只是一通便宜的长途电话,更像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,固执地守护着某种笨拙却真挚的交流方式。他们用五十块钱,买来的不只是叁小时通话时间,更像是在手机屏幕之外,开辟了一个能安放思念的角落。
挂掉和老周的通话,我盯着窗外发了会儿呆。隔壁孩子的哭闹声不知什么时候停了,晚风吹动窗帘,带来饭菜的香气。突然很想给老家打个电话,不是视频,就只是听听声音。有些话,或许闭上眼睛说,反而更真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