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百元情缘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2:52:05 来源:原创内容

贵阳的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那天下午我刚走到巷口,就听见卖豆花的大婶在和修鞋师傅唠嗑:"现在哪还有150块的爱情哟,吃碗粉都要15块了。"

这话让我想起叁年前住在这条巷子的时光。那时候我刚毕业,在报社实习,每个月拿一千八的补贴。巷子深处有家小旅馆,木板门上的红漆掉了大半,老板娘总坐在门口摘菜。有次我路过,听见住顶楼的小伙子站在柜台前挠头:"阿姨,再宽限两天吧,发了稿费就交房租。"

巷子里的日常

小旅馆住着六七个年轻人。顶楼的小陈是写诗的,总说要把巷子里的故事都写进诗集。二楼的小情侣在夜市摆摊,每天黄昏拉着小推车从巷子走过,车轮在石板上咯噔咯噔响。我们都管这叫"百元情缘"——那时候巷子尽头有家小饭馆,醋溜土豆丝八块,青椒肉丝十五,再加两碗米饭,叁十块钱就能让两个人吃得心满意足。
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住在一楼的小周。他在隔壁网吧当网管,女朋友在理发店当学徒。每个周日下午,他俩都会坐在巷子口的槐树下,小周从兜里掏出些零钱,仔细数出一百五十块。这是他们每周的"约会基金",包括看夜场电影、吃宵夜,偶尔还能剩下几块钱买支糖葫芦。

记得有回下雨,我撞见他们挤在屋檐下分吃一碗烤豆腐。小周把外套撑开挡雨,姑娘小心地吹凉豆腐,你一口我一口。后来雨大了,他们笑着跑回旅馆,湿透的衬衫贴在后背上,那笑容却像晒饱了太阳的棉被,蓬松温暖。

如今再走进这条巷子,小旅馆变成了精品民宿,前台姑娘穿着挺括的制服。巷口卖豆花的大婶说,那些年轻人都搬走了:"小陈的诗集到底没出版,去深圳做了文案。小周他俩去年结婚啦,就在菜市场二楼摆的酒。"

我沿着巷子慢慢走,忽然在拐角看见那家小饭馆还开着。菜单上的价钱涨了些,醋溜土豆丝现在要十二块了。老板娘认出了我,多给了半勺土豆丝:"那时候你们总来,两个人点两个菜,能坐一下午。"

黄昏时分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有个穿校服的男孩蹲在路边系鞋带,女孩站在旁边,手里攥着两串糖葫芦。他们让我想起曾经在这里飘荡过的那些贵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就像巷子深处悄然生长的青苔,不需要太多光,给点水汽就能活。

走出巷子时,修鞋师傅还在忙活。我听见他对顾客说:"前两天小周带媳妇回来逛,娃娃都会走路喽。"是啊,在这座城市里,百元情缘从来不是廉价的代名词,而是年轻特有的能力——用很少的钱,酿很浓的甜。

晚风穿过巷弄,吹动晾在竹竿上的衬衫。也许某天,又会有人住进某条巷子,在计算水电费的清晨,在分吃烤红薯的深夜,继续书写这座城市里,对于小巷深处百元情缘的新篇章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