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山100米内附近的人,文山百米周边居民
这两天我琢磨着,咱们文山这个小地方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。就拿我们小区来说吧,昨天我站在阳台晾衣服,突然发现楼下新开了家早餐铺子,老板娘正端着蒸笼往外走。要是在以前,我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变化。
现在不是有那种能看见附近人的功能嘛,我偶尔会刷一刷。这不刷不知道,原来咱们文山百米之内住着这么多能人。就前两天,我在上面看到隔壁楼住着个会修老式收音机的师傅,正好我家那台爷爷留下的收音机坏了很久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他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老师傅二话不说就上门来修,边修边给我讲每个零件的门道,最后愣是没要钱,说是街坊邻居互相帮忙应该的。
百米内的温暖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就这一百米的范围,藏着多少故事啊。我家对门住了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会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种的多肉植物;斜对面那栋楼有个退休老师,每周都在自家客厅给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。以前总觉得城市里人情淡薄,现在才发现,原来温暖就在百米之内。
我有个习惯,每天晚饭后都在小区里散步。以前就是闷头走路,现在不一样了——路过3号楼时会想起那个爱养花的阿姨,经过小广场会惦记教孩子们踢球的体育老师。这些文山百米周边的居民,让整个社区突然变得鲜活起来。有时候走在路上,还会有人主动打招呼:“诶,你是不是住在7号楼?”这种感觉,就像突然多了很多熟悉的陌生人。
其实仔细想想,科技这东西挺奇妙的。它没有创造新的关系,而是把我们原本就该有的联系重新接上了。在文山这个小城里,百米之内的人们原本就该相互认识,只是现代生活把我们隔开了。现在好了,买个菜能约着隔壁阿姨一起去,孩子放学能拜托楼下的老师顺道接一下,这种便利,可不是外卖送货上门能比的。
前两天我妈从老家来看我,特别惊讶我怎么对邻居这么熟悉。我笑着告诉她:“现在和以前你们那会儿差不多了,方圆百米内的人都快认全了。”她挺欣慰的,说这才像个过日子的样子。是啊,在文山100米内附近的人中间,我们重新找到了那种久违的社区感。
不过我也在思考,这种便利是不是也有两面性。有时候知道的太多,反而少了那份偶遇的惊喜。就像上周我在平台上看到邻居在转让书桌,而那天下午我正好在想要不要买个新书桌。这种巧合让人欢喜,也让人恍惚——到底是科技读懂了我们的生活,还是生活本就该如此紧密?
无论如何,文山百米周边的居民们确实因为这个功能拉近了距离。昨天我还看到有人在平台上召集周末去爬文笔塔的,响应的人还真不少。这样的场景,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居互相串门的日子。也许科技最好的样子,就是它能让我们回到最初的美好。
现在每天醒来,我都会想想今天会不会在百米之内认识新的朋友。可能是晨练时遇到的太极拳高手,也可能是菜市场里那个总多给我一把青菜的阿姨。生活在文山这个地方,百米之内的人和事,组成了我们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,远方固然令人向往,但最美的风景,往往就在身边百米之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