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,南通150元扫码寻伴联系辩辩

发布时间:2025-11-08 02:58:54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总能看到一些对于南通的奇怪消息。特别是那种写着“南通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”的广告,在地铁站附近的电线杆上,或者某些网站角落,隔叁差五就能瞄到。
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种“南通150元扫码寻伴联系辩辩”的小广告,我心里直犯嘀咕。这年头什么都能扫码了?连找个人陪聊吃饭都能用辩辩二维码搞定?寻思着这价格也太统一了吧,清一色标着150块,跟商量好了似的。

电线杆上的二维码

我家楼下那条街,几乎每个路灯杆都贴着这种小纸条。白纸黑字打印的,最上面就是醒目的“南通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”,下面跟着个方形二维码,连个说明都没有。有时候路过,看到有人站在那儿举着手机扫,心里总觉得不踏实。

这种来路不明的辩辩二维码,扫了之后会碰到啥?是真有人陪你聊天吃饭,还是直接把你引到什么陷阱里去?我心里直打鼓。再说了,150元这个数,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,正好卡在很多人觉得“试试也无妨”的范围内。

前两天跟朋友老李吃饭,他还提起这事。他说他表哥上个月就扫了这么一个码,结果刚加上辩辩,对方就直接要钱,说什么“先付50定金”。老李表哥犹豫了一下,最后还是没转钱。“谁知道屏幕那头坐着的是啥人啊,”老李抿了口酒,“说不定就是个抠脚大汉在网吧里群发消息呢。”

想想也是,现在网络诈骗那么多,这种连个正经联系方式都不留,光靠个辩辩二维码的,能靠谱到哪去?

那些扫码的人

不过我倒是挺好奇,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扫这些码。有一次在便利店门口,亲眼看见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站在电线杆前折腾了半天。他先左右张望,然后快速举起手机,对着二维码“嘀”了一声,接着就低头快步走开了。

看他那紧张样,估计也是第一次尝试。你说这些人图啥呢?花150块钱,找个连面都没见过的“小妹”聊天?现在社交软件那么多,正经的交友平台也不少,何必冒这个险。

我家楼下小卖部老板说,经常有人来他这儿换零钱,说是要“准备150块现金”。开始还不明白,后来才琢磨过来,八成是给那些“小妹”准备的。不过最近几个月,好像直接要微信转账的多了,连现金都省了。

说到这个南通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的现象,我觉得挺有意思的。你说它违法吧,它又打着“陪伴服务”的旗号;说它合法吧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而且这个价格也太固定了,从城东到城西,从老城区到开发区,清一色150,跟统一定价似的。

我邻居家孩子上大学,学市场营销的,他说这可能是种“心理定价策略”。150元刚好低于大多数人心理防线的阈值,让人觉得“损失了也不心疼”。听他这么一说,我倒觉得这帮人还挺懂心理学。

不过说真的,现在谁还缺那150块钱啊?关键是安全问题。你扫了码,加了辩辩,万一是诈骗团伙,把你个人信息套走了怎么办?或者是更糟的情况,直接被引到什么非法场所去。想想都后怕。

前几天社区民警来做宣传,还特意提到这事儿。他说最近确实接到几起报案,都是扫了不明二维码后被盗刷银行卡的。虽然没直接点名是那种“南通150元扫码寻伴联系辩辩”的广告,但大家心里都明白。

民警建议,看到这种来路不明的二维码,最好别乱扫。真要找朋友聊天解闷,不如去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,或者正经注册个交友平台。“至少那些是实名认证的,”民警这么说,“比扫街上的二维码安全多了。”

也是,现在社区经常组织羽毛球、读书会之类的活动,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多得是。何必非要冒着风险去扫那些不明不白的辩辩二维码呢?
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现象能存在,说明确实有市场需求。可能是有些人太孤独了,或者生活压力太大,想找个人说说话。要是能有更安全、更规范的渠道满足这种需求,估计这些街边小广告自然会消失。

现在每次路过那些贴着“南通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”的电线杆,我都加快脚步。不是不想满足好奇心,实在是网络风险太大。与其花那150块钱买个不确定,不如约几个老朋友喝喝茶、聊聊天来得实在。

再说了,真要认识新朋友,方法多的是。我们小区微信群里就经常有人组织聚餐、爬山,参加这些活动既安全又能真正交到朋友,不比那个虚无缥缈的辩辩二维码强?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