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的地点称呼
炮楼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是从大叁学长嘴里。那会儿我刚搬出宿舍,想在附近找个房子。学长神秘兮兮地跟我说:“你要去炮楼那边找啊?那边热闹是热闹,就是有点乱。”我当时就纳闷了,这都什么年代了,怎么还有炮楼?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大家把我们学校旁边那片密密麻麻的出租房叫“炮楼”。
说起来也挺形象的。那片房子都是村民自建的,五六层高,一栋挨着一栋,外墙光秃秃的,窗户开得小小的,远远看过去真有点像抗战电影里的炮楼。楼与楼之间紧挨着,巷子窄得两个人并排走都费劲。白天还算安静,一到晚上就热闹起来了,各种小吃摊都摆出来,香味能飘出老远。
住久了才发现,这些楼虽然条件不怎么样,但确实方便。下楼走两步就是小吃街,再往前就是菜鸟驿站,取快递特别方便。更重要的是房租便宜,一个月六七百就能租个小单间,对咱们学生来说再合适不过了。
每个大学城都有这样的地方
后来我跟其他学校的同学聊天,发现差不多每个大学城周边都有这么个地方。他们有的管那叫“鸽子笼”,有的叫“蜂窝楼”,叫法不一样,但说的都是同一种地方——学生聚集的出租区。我有个在南方读大学的朋友说,他们那儿管这种楼叫“握手楼”,因为两栋楼离得太近,打开窗户都能跟对面楼的人握手。
这些地方的共同点太明显了。基本都是村民自建房,专门租给学生。户型都特别小,十几平米一个单间,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。要说居住体验嘛,确实谈不上多好,隔音效果差得很,隔壁打个喷嚏都能听见。但年轻人住在一起,倒是挺热闹的。
我住的这栋楼里,楼上住的是美术系的,经常半夜还能听见他们画画搬画架的声音;楼下住的是体育生,每天早上六点就出门训练。虽然互相不认识,但在楼道里碰见了都会点点头。这种氛围,还真有点像以前住大杂院的感觉。
住在炮楼的日常
住在“炮楼”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。早上要是起晚了,下楼买两个包子就能往教室跑,五分钟就能到教学楼。晚上学习到十点多回来,楼下麻辣烫还开着门,能吃上热乎乎的夜宵。周末就更不用说了,想聚餐走两步就是各种小馆子,比去市区方便多了。
不过也有不方便的时候。比如去年疫情封控那会儿,我们这片的网速慢得让人抓狂。一栋楼里上百个学生都在上网课,那个卡顿啊,老师讲课的声音都是断断续续的。后来还是几个计算机系的学长自己动手,搞了个局域网共享才稍微好点。
还有就是安全问题。楼道里黑乎乎的,声控灯时好时坏。有一次我晚上回来,听见后面有脚步声,心里直发毛,赶紧加快脚步。后来发现是同楼的一个女生,她也吓得够呛。从那以后,我们这栋楼的几个女生就建了个微信群,晚上谁要回来晚了就在群里说一声,互相照应着。
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,构成了“炮楼”特有的生态。虽然条件简陋,但住久了反而有种特别的亲近感。今年我就要毕业了,听说这一片快要拆迁改造。以后的学生可能再也住不到这样的“炮楼”了,不知道这对他们来说是幸运还是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