蛟河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蛟河200元真爱难寻
那天刷朋友圈,看到有人转发了一篇《蛟河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》,配文是“笑死,现在哪还有这种好事”。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半天,200块钱的爱情,这事儿听着就跟在旧货市场淘到古董似的,玄乎。
表舅在蛟河开了十几年小超市,我找他唠嗑时提起这话头。他抓着保温杯直咧嘴:“前两天有个小年轻来买烟,二十出头的模样,蹲门口打了半小时电话,吵吵什么‘连两百红包都不给我’。”表舅模仿那男孩挂电话后泄气的样子,“现在处对象,看场电影吃顿饭,没两叁百下不来。”
物价涨了,感情也涨价了
蛟河西山早市卖菜的王婶接话更实在:“咱家闺女前年结婚,姑爷送的第一件礼是部手机。现在小年轻搞对象,发52块红包都嫌寒碜。”她边削土豆皮边说,“200块?怕是连顿像样的火锅都请不起喽。”菜市场喇叭里循环播放着“特价特价”,可爱情从来不打折。
不过话说回来,蛟河老邮局后身那条街,还真见过一对摆夜市的小夫妻。女的串肉串,男的烤韭菜,收摊时互相擦擦汗。有回听见女的嘟囔想吃糖葫芦,男的扭头就跑着去买。那根糖葫芦才五块钱,可俩人分着吃的时候,笑得比旁边那桌吃288元烧烤套餐的情侣还甜。
我家楼下修鞋的刘师傅,媳妇每天中午都送饭。有次饭盒里多了个茶叶蛋,刘师傅非要掰一半给媳妇。推来让去的,最后媳妇小小咬了一口。200块钱的爱情或许难寻,可这种5毛钱的疼爱,倒是在蛟河的巷子里时不时能撞见。
去年冬天在蛟河客运站等车,看见个小伙子把热奶茶塞给女朋友,自己捧着那杯说是“不爱喝甜的”。女孩上车后,他才从兜里掏出个凉馒头啃。当时车站广告牌正好亮起某珠宝的促销海报,那行“真爱无价”的标语,在冷风里显得格外扎眼。
有些东西,标不了价
蛟河新开的商场里,口红专柜最便宜的也要180。但文化宫广场上,总有大爷大妈牵着手上秧歌,老太太头绳还是两块钱叁根的那种。你说他们当年结婚时,彩礼怕是连200块都用不上,可风风雨雨不也走了一辈子?
现在打开手机,到处都是“秋天第一杯奶茶”“情人节限定礼盒”。好像不花点钱,就没法证明感情似的。但蛟河早市里那些一起挑菜的老人家,一个挑黄瓜,一个拎布袋,讨价还价时的那种默契,哪是花钱能买来的。
记得蛟河老电影院拆迁前,最后放的是《大话西游》。售票窗口贴着“情侣座100元”,可更多人是独自来看的。散场时听见有人打电话:“当年咱俩看这场电影才20块。”是啊,票价翻了好几倍,可电影里至尊宝说的“如果非要加个期限”,还是一万年。
所以你说蛟河200元真爱难寻,或许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给感情标价。就像我表舅超市里那台老式收音机,款式旧了,音质差了,可他还是舍不得扔——里边存着他和我舅妈当年通过点歌台互传的悄悄话。
黄昏时路过蛟河大桥,看见一对小情侣在拍照。女孩摆姿势,男孩举着手机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等他们走了我才发现,桥栏杆上不知谁用粉笔写了一行小字:“今天是我们在一起的第99天,他还是会骑共享单车来接我下班。”字迹已经被雨水冲得模糊,但那个“还”字,写得特别用力。